近日,记者来到内蒙古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公忽洞嘎查,只见绿油油的农田里一片生机盎然。种植大户庞太平正俯身穿梭在田垄间,专注地检查着地膜的情况。他轻轻拨开泥土,眼中满是惊喜——使用仅几个月的可降解地膜,地下部分已悄然化作“麻布状”,仿佛为耕地撑起了一张“绿色保护伞”。
“瞧,土里的地膜已经开始分解啦。等秋天把地翻入土壤后,借助地里的微生物和湿度,大概两个月就能全部分解得干干净净。”庞太平一边说,一边兴奋地指着田垄,脸上洋溢着对可降解地膜的赞许笑容。
乌拉特前旗使用地膜的历史源远流长,已有40多年之久。曾经,地膜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促进了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膜残留问题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那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地膜碎片就像一道道“枷锁”,影响了作物出苗、生长,进而损害了农民的收益,也让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伤痕累累”。
如今,国家已经出台了强制标准,大力推广0.01毫米加厚地膜及可降解地膜。这一举措的核心目的就是降低地膜残留,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乌拉特前旗推广可降解地膜项目已经持续了3年,这是一场守护耕地的持久战。项目区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工作基础,针对适宜的作物和栽培模式,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有序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推广过程中,工作人员严格把关,精心选用质量合格、诱导期适宜、当年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同时不断优化农艺措施和技术模式,避免地膜过早降解,确保其发挥最佳效果。
“2025年,全旗推广加厚地膜40万亩,可降解地膜10万亩,目前项目进展十分顺利,农牧民的认可度也很高。在地膜回收方面,我旗采取了‘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模式,今年已经有12家社会化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到回收工作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环保合力。”乌拉特前旗耕地质量保护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治洲说。
记者从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从2022年起,全区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2661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268万亩。“内蒙古地膜覆盖技术为中西部冷凉干旱地区种植业稳产、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加强地膜回收,在确保粮食连续丰收的同时,全链条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在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地推广“社会化包片回收”模式,提高专用机械化回收作业覆盖面积。在乌兰察布等地创新“以旧换新”等机制,激励种植户捡拾上交废旧地膜。在地膜治污过程中还形成了“把好四关 促进四化”探索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的“丰镇模式”、全域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乌海模式”、“2231”农膜回收工作法的“杭锦后模式”等典型经验。构建多元化回收机制,补贴先进适用残膜回收机械,指导建设回收网点1800个,发展农膜回收企业60余家,有残膜焚烧发电或焚烧处理能力的企业19家。针对大根茬作物残膜回收难题,找准技术路径,在赤峰、巴彦淖尔等典型用膜地区,推广“无膜浅埋滴灌”“膜侧种植”等地膜减量易收技术,从使用源头加以解决。不断完善技术标准,连续11年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形成《全区主要农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评价技术报告》,发布9项地方标准,为推进地膜科学使用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内蒙古发布《关于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十条措施的通告》2.0版,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2—2025年农膜回收工作方案》,在秋收前和春季组织开展农膜回收攻坚行动,成立了专家技术指导组以及农膜污染综合防控技术团队,指导各盟市扎实推进农膜污染综合防控工作。将地膜回收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挂钩,提高主体主动回收积极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