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园区引领 “链”动振兴——陕南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链条发展观察
2025-09-13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秦巴山麓,汉水蜿蜒。地处陕南的镇安、岚皋、平利三县,立足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与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锚定食用菌、魔芋、茶叶等特色产业,构建起全链发展、科技赋能、品牌引领、联农带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蹚出一条从“田间地头”直通“市场端头”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把“生态禀赋”转换成“富民产业”

“岚皋”二字,自带诗意。“岚”是山林间的薄雾,“皋”指水畔的平坦高地,地名里藏着的自然气质,恰是当地发展特色产业的底气。在大巴山深处的岚皋县,湿润的气候、肥沃的林地,为魔芋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使其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魔芋适生区。

岚皋魔芋标准化林下种植基地。

“我种魔芋从10亩到今年的670亩,越种越有信心!”在岚皋县城关镇东风村,种植户宋成告诉记者,“我们这儿海拔1300米左右,低温湿润,槐树林天然供肥,病虫害少。现在县上推广标准化林下种植,魔芋长得特别好,明年我打算再扩种150亩。”

不止于种植端,岚皋魔芋的产业链也不断向“上游”延伸。在蔺佳源魔芋专家工作站,县魔芋协会会长王永成带着团队历经数年攻关,选育出耐高温、抗病强的“岚魔五号”。如今,这一品种不仅推广到新疆、山西等传统非适生区,工作站还同步提供种源与技术服务,让岚皋魔芋的“基因优势”惠及更多农户。

岚皋魔芋专家试验站。

截至目前,岚皋县魔芋种植面积已达15.9万亩,建成标准化产业园9.58万亩,培育加工企业5家,魔芋产业综合产值近20亿元,真正从“小众作物”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强县产业”。

从岚皋向东驱车百公里,便进入了平利县。这里同处秦巴山地褶皱带,不仅延续了陕南温润多雨的山地气候,更坐拥丰厚的富硒土壤。土壤硒含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天然营养库”,也让平利成为孕育高品质富硒茶的黄金产区。

走进平利县广佛镇香河村,“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见花”的别样景观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今年光靠采茶叶,我就挣了4000多块钱!”种植户龙春燕的话,道出了茶产业带来的实在收益。

置身老县镇蒋家坪村的女娲凤凰现代茶业示范园,只见层层茶山顺着山地坡度蜿蜒舒展,云雾时常萦绕其间。漫山翠绿中,“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不仅是一句印在山间的口号,更是平利县依托“山地生态+富硒土壤”双重资源,深耕茶产业的坚定信念。

平利县蒋家坪村女娲凤凰现代茶叶示范园。

“2022年4月平利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年来我们聚焦富硒茶产业持续发力,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域和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平利县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主任马云璞介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茶园面积达20万亩,绞股蓝种植面积5万亩,年茶产品产量2.01万吨,带动25733人就业,产业综合产值约58亿元,让“一片叶子”托起了数万农户的增收梦。

让山区农业“长”出“智慧芯”

200克茶叶能卖出1980元的高价?在平利县一茗茶业公司的窖藏车间,答案藏在一排排静置的陶罐里,罐内搭载的检测仪实时传回温湿度数据,精准调控的环境中,“叶叶金花”伏茶正缓慢醇化,孕育出独特的价值。

平利县一茗茶叶有限公司窖藏车间。

“这款茶关键在‘金花’。”公司总经理宋小红手捧茶叶向记者介绍,“这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酵素菌,我们通过三年技术攻关,2017年成功培育出发花均匀的富硒茯茶。”在2018年第二十五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叶叶金花”一举拿下最高奖项“后稷奖”。

作为平利县富硒茶产业的龙头企业,一茗茶业不仅自主研发了黑茶渥堆陈化机、全自动小茶饼机等多项专利,还联合陕西中医药大学、安康学院等高校持续开展功能性茶产品研发,让传统茶业在科技加持下,正焕发全新活力。

若说平利茶产业的科技感藏在“细节”,镇安县食用菌产业的智慧化则体现在“大棚”。走进商洛市丰菇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巨大的智能农业物联网大屏映入眼帘。200多个香菇大棚的实时数据动态刷新,颜色各异的指示灯标注着不同棚区的生长状态。

“一旦某个棚区参数偏离阈值,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喷淋等系统随即启动,为菌菇们送去清凉。”公司负责人蒋维华指着屏幕介绍,园区这套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了环境监测、智能控制、病虫害预警等6大功能模块,能精准模拟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最佳生长环境。

镇安县智能化大棚菌菇生产基地。

“以前种菇就像‘赌天气’,大棚上盖一层遮阳网,开关全靠人工。菌菇对温度很‘敏感’,夏天气温高就活不了,那时产量有限,挣钱也难。后来政府支持改造了自动化的双层遮阳网和微喷系统,一个按键就能自动开关,微喷效率也高得多。”站在商洛市丰菇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香菇大棚里,大坪镇庙沟村种植户汤正余一边向记者介绍智能化控制系统的便捷,一边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香菇产量和品质都好,不愁卖。今年我种了5万袋子,收入肯定更多了。”

在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的木耳种植区,立体塔式种植架更让人眼前一亮。“比起传统大棚吊袋种植,我们研发的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就像让黑木耳住上了楼。”公司负责人余之超说,“塔架不仅能节约成本、提升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菌袋能360度旋转,光照、水分均匀,产量提高30%以上。”

延伸“田间到市场”的价值链路

陕西有一宝,岚皋魔芋好。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如今成了岚皋魔芋走向市场的招牌。在岚皋县烛山食业的产品展厅里,魔芋爽、火锅魔芋、魔芋精粉等产品摆满货架,公司负责人柯玉苗介绍:“我们始终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目前已推出‘烛山魔芋’‘魔芋宝宝’‘魔芋贝贝’等10余个子品牌,涵盖30余种产品。未来还计划进军大健康和美妆领域,开发魔芋主食、魔芋奶茶、魔芋面膜等新产品,让魔芋的价值最大化。”

岚皋县魔芋自动化食品加工车间。

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烛山食业还推出定制化产品,比如面向韩国市场的辣白菜魔芋,精准契合海外消费者口味。2024年,“岚皋魔芋即食食品”更是斩获第109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让岚皋魔芋香飘海外。如今,烛山食业的即食产品年出口额超8000万元,同时覆盖全国各大商超,并在天猫、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布局线上销售,还与千万级主播合作直播带货,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

在产业融合方面,平利县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的新路径。“我们依托茶园资源,开发了采茶体验、茶园观光、手工制茶、茶艺品鉴等20余项茶文化研学项目,让中小学生走出课本,亲身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晓华说,目前田珍茶业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每年可接待大中小学生2万余人次,单次接待能力达500余人,真正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融合发展。

平利县田珍茶叶研学基地。

镇安县也在“菌菇品牌”上持续发力,全力打造“镇安香菇”“镇安木耳”等区域公用品牌,成功注册“清野秦绿”“秦楚岭香”等商标。其中,“清野秦绿”先后获得“商洛名品”“陕西名牌”认证,通过“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审核,还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镇安菌菇走向全国的“通行证”。

从岚皋“魔芋强县”的崛起,到平利“茶叶兴农”的突破,再到镇安“菌菇富民”的实践,陕南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探索给出了清晰答案:山区农业并非“先天不足”,只要选准特色产业、建强全产业链、做优核心品牌,就能突破地理限制,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转型。如今,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持续推进,秦巴山区的绿水青山间,正续写着产业兴农、乡村振兴的陕南答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陈彦宇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