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说到浙江杭州,与西湖相伴的另一关键词,非创新莫属。尤其被誉为“六小龙”的科技新星横空出世后,仿佛一夜之间,让杭州这座“电商之都”,跃升为“科技高地”。这并非偶然,缘于杭州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有机社会的三元互动,长年积淀而成的土壤。
这样的逻辑同样浸润于,当下杭州对城乡价值关系的重新定义与深层谋划之中。作为城区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迈过两万亿元的超大城市,光鲜亮丽背后,杭州也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矛盾:东部依托数字经济等先发优势,GDP占比超八成;而西部五县以22%的人口、80%的面积,仅贡献13.7%的经济总量。
如果说,城乡融合是每座城市的必解课题,那对杭州而言,在此基础上,东部城区与西部山区则属更为广义和宏观的城乡。今年,浙江明确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促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作为省会城市,杭州自是“窗口中的窗口”。
最近,杭州高规格举行了一场现场会,明确以“大杭州”的观念把城市和乡村、东部与西部作为整体加以谋划,在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流动、文化文明等七个方面进行攻坚突破,加快构建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并将其作为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最具牵引性的抓手和路径。
题中之义,杭州必须扭转“东强西弱、东快西慢”格局,方可提升共富成色。从这场会议出发,记者试图走进该市重构城乡价值关系的新图景,感受城乡同弹融合曲与东西共唱协作歌的旋律之美。
内外发力,以产业“造血”实现强村富民
六年前,王飞刚回乡开办厂时,没想到小小日晒面,还真做出大门道。现在,像他这样的加工经营户在淳安县石林镇共有22家,去年整个产业的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6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4万元。当地日晒面并非新产业,几乎家家都会做,可早前杂乱无章,有时还打价格战,昔日的好招牌摇摇欲坠。
在杭州开展的“联乡结村”活动中,帮扶石林的工作由临平区政府牵头,过去三年,累计投入871万元资金,重点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几年间,各家单位通力协作,为日晒面定标准、搞研发、打品牌、拓市场,让一众经营主体得以“借船出海”。眼下,七个村还联建共富园区,推动原材料种植、加工及电商、研学等一体化发展。
淳安山清水秀,一汪千岛湖闻名全球,可作为全省唯一的特别生态功能区,也受到了多重空间管控。可以说,杭州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淳安是关键突破口,必须啃下这根“硬骨头”。如何在守好一湖碧水、满目青山的前提下,拓宽“两山”转化渠道?
淳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日军坦言,淳安弱在散上、难在山上、困在路上,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根据计划,到2027年,全县将形成千岛湖茶、淡水鱼、中药材及山核桃4条1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
深谙市场化理念的杭州,在推进城乡一体融合中,从未停止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追逐。在基层,形象地称之为内部发力“自己走”,绝不等靠要,抓住每个机会,或无中生有,或点石成金。但光靠一己之力,很难做强做大,杭州的另一只手在外部助力“搭把手”。内外合力,全市久久为功,坚持了30多年。
早在1995年,杭州便启动扶贫帮扶,到了2007年,全市又推出“联乡结村”工程,推动百团联百乡、千企结千村。2010年,“区县(市)协作”机制首创建立,重大背景就是杭州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扎实推进“以城带乡、以东带西”。对于最末端的村庄,杭州还创设了“百社百企结百村”,取名“三百帮促”。
由此,从县到乡,再到村与户,全市构建起一套层次清晰、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协作帮扶体系。坚守中,杭州也一直在创新,不断根据新变化和新需求,完善调整目标定位、具体任务、配套政策等。15年间,西部四个区(县、市)整体实力显著增强,GDP总量增长了151%。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以临安区岛石镇为例,依托“联乡结村”平台获得540万元帮扶资金,撬动1600万元社会投资,落地了300亩小黄瓜种植基地,一举带动200多户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实现稳定增收。还有杭州市政协“换届不换人”持续37年帮扶的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出钱出力修路建桥、引凤来栖培育产业,助力这里从偏远落后的小乡村迈向“中国畲族第一乡”。
今天在杭州,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与深化市域内协作帮扶,两者早已互为一体,这种特征在“产业造血”上尤为显著,展现出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乡村和西部作为承接创新动能的“腹地”,东部数字经济与西部生态资源加速联动。由此,城乡关系正从“互补依赖”走向“融合共生”。
建德市航头镇航川村的变化很具代表性。短短两三年,这里冒出32家民宿,还有10家正在打造,大家共推“139乡宿”品牌,意为10人以上旅行团,每人住1晚吃3餐只需139元。自2023年“五一”开业至今,“139乡宿”已承接8万余人次,民宿主户均月营收3万多元。借助农旅和民宿产业,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也从2021年的31万元,增加到去年的151万元。
在数字经济尤其发达的余杭区,这种裂变效应更为显著。在西北部山坳里,径山镇以生态环境为基底,新型产业化轰轰烈烈,“新势力”崛起十分耀眼: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呈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超过了220%。事实证明,大山里也能“长”出新质生产力。
在富阳区湖源乡,曾几何时,“龙鳞坝”只是一条寻常不过的生态堰坝,凭借壶源溪得天独厚的生态美景意外“出圈”,全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还有萧山区进化镇正高歌独具特色的“进化论”:吉山村的青梅,初春开出“赏花经济”,夏初结果进入观光工厂,化作一条全产业链;文化点亮乡村,全域没有围墙的乡村博物馆串珠成链,演绎出各色研学路线;原先的水泥厂腾笼换鸟,专精特新园区呼之欲出。
双向赋能,以人才振兴激活乡村生态
今天来看“大杭州”,整个规划布局豁然开朗:城乡的路网、水网、充电网、通信网、物流网等一体铺开,加速向农村延伸覆盖,不仅要建好,更追求管好用好;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深化文明乡风建设,让好生态与新风尚成为底色。
更关键的是,杭州打破行政区划与城乡边界,构建“多规合一”的全域空间规划体系,让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与乡村的生态、文化、空间,让东部的数字经济优势与西部的生态环境优势,在一张蓝图下形成高效对流。在这种格局中,青年入乡和人才西进成为切入口,从而打开乡村新经济的更大想象空间,激活整个新生态。
建德市更楼街道毗邻主城区,恰好是城市南拓的主战场,一头连城一头连村。前些年因势利导,街道把原先闲置的更楼化工厂生活区,打造成名为“更上青年”的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一幢本为宿舍的青创楼,小小空间承载了150多位青年的梦想,派生出短剧、文创、直播等众多新赛道,去年实现2000万元税收。
更妙不可言的是,上下楼即为上下游,产业园串起产业链。随意推开一间工作室,可能就与刚领回国际大奖的团队,抑或小有名气的网红撞怀。首批入驻的青创客汪芷伊,其小店主打宋式茶点,手艺传自父亲,既保留古法韵味,又符合现代消费,在城市或得孤军奋战,在这里却能珠联璧合,比如联合开展糕点研学。她还逐渐带动一批妇女学手艺,“被需要”是产值之外更高级的获得感。
建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锋告诉记者,“青年入乡”正为强村富民带来强劲引擎,近几年,通过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建德累计培育“新农人”7094名、“建德师傅”2.48万名,并借助“乡村梦想家”整体运营、提质“共富工坊”、深化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打通“种养-加工-文旅-电商”全产业链,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1万多个。
在钱塘区,结合域内拥有14所高校和25万名大学生的天然优势,创新推出“农创客共富大讲堂”,一方面让“农创客”现身讲堂分享经历,另一方面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实操开干,实现双向奔赴。青年入乡,不仅有共创空间,还有一系列技术支持、营销指导、金融扶持等。截至目前,该区已培育6689名现代“新农人”,其中“85后”占比近四成。
余杭则创新推出农创与科技、体育、艺术等相融的10条入乡实践赛道,深化党建引领下的乡村青年“引育用留”工作体系,依托青年入乡实践站建设,为他们提供就业招聘、实习实训、技能培训、项目孵化等多元服务。前些年,该区全面推进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更是让年轻人更懂年轻人,形成一个个有趣的社群。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以产业为依托,青年才能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也只有通过青年的创造力,乡村的多元价值才能得以激发,而落脚点在强村富民上。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6.5万人;今年以来,12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累计带动5855名农户和208个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3亿元。
重心下沉,以公共服务消弭城乡界限
夜幕降临,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里的“美好生活中心”,比白天更热闹。老百姓饭后消遣,钻进智能医疗服务站测血压,像日常的小病慢病、常规检查,完全可足不出村,还能看个电影乘兴而归;年轻一族不分土著与外来,爱静的坐在24小时开放的数字书房,若爱动就在智慧跑道释放激情,丝毫不会感到异乡孤僻。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梅林村,看到这里村庄整洁、规划有序、百姓安居乐业,提出要“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孕育了“千万工程”。如今,杭州早已将美好生活映照在全域乡村,这缘于该市长期以来强化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填平城乡沟壑。
临近饭点,建德市大同镇劳村村中心食堂的工作人员将打包好的餐食送到周边6个村的助餐点和特殊老人家中。在村里新落成的综合体二楼,大约有26位老人现场用餐。93岁高龄的刘长杰坚持自己来,因为吃完还可凑会热闹、看会电视。以他这个年龄,一荤两素,每餐只需两块钱,早晚供应,省去不少麻烦。
同样省心的还有村民刘咸余,过去没农贸市场,只能在路口支摊,风吹日晒辛苦不说,还常造成交通拥堵。今年1月,连同他在内的11位摊主,齐刷刷搬进综合体一楼,摊位费交得心甘情愿。仅此一项,给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3万元,各方受益,拍手叫好。村党委书记叶俊相告,待三楼家宴中心运行,至少可再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村民操办红白喜事也能省不少钱。
再把镜头转向淳安的学校。面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近年来,该县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高中向县城集聚、义务教育向片区中心集聚、学前教育向乡镇中心集聚”的梯度化服务体系,通过“优教”圆梦农村学子进城就学,牵引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安居乐业。
新学期,淳安几所学校都将启用。特别是县三中,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令杭州城区不少高中都难以比拟,可提供1800个学位,原汾口中学和威坪中学由此整体迁入县城。这标志着,可为更多农村学生提供享受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在新一轮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中,杭州导向十分鲜明,重点向农村、向山区延伸覆盖,不少目标和做法可圈可点:教育领域,锚定市直优质普高教育集团覆盖西部山区所有公办普高;医疗领域,常态化推进“固定+流动+互联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养老领域,提高老年助餐村社服务覆盖率……总之,朝着普惠均衡、优质共享方向,实现资源跟着人口走、质量伴着融合提、效能随着供给优、要素就着服务配。
当然,公共服务离不开硬件支撑。聚焦“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杭州提档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城乡供水、污水、用能、生活垃圾、通行体系、数字设施“六大工程”。新一轮中,全市更强化区域联动和片区组团,统筹资金、项目、政策向重点村倾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根据市域内协作帮扶的升级方案,立足现有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三百帮促”机制,分别对应发展轴上各个节点,杭州将更注重互利共赢、全域共富、产业帮扶、综合集成、多元参与和机制优化,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形成市县乡村纵向联动、城区山区横向协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立体格局。
当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七个突破口逐渐化作一项项生动实践,映照在老百姓心中是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杭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新时期,杭州将更注重一体谋划、以城带乡、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以人为本,迭代升级市域内协作帮扶机制,打造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样板,努力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走在前列。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