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
当前位置:新闻 > 保险 > 正文
东吴人寿30亿元发债获股东无偿担保,慷慨背后暗藏增长隐忧
2025-08-21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东吴人寿近日发布公告称,拟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3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期限10年。

引人注目的是,该笔债券由东吴人寿第一大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下称“苏州国发”)提供全额本息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且免收担保费。

“作为第一大股东,苏州国发通过此举能有效降低东吴人寿的融资成本,提升债券信用等级,帮助公司以更优惠条件补充资本金,增强偿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这也体现了苏州国发与东吴人寿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通过无偿担保,苏州国发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信用背书为东吴人寿创造价值,这种投入最终会通过东吴人寿业绩提升反映在股东回报上。

大股东提供无偿担保

作为东吴人寿第一大股东的苏州国发,以220亿元雄厚注册资本为背景,此次为东吴人寿30亿元债券兜底,且分文不取,这种“慷慨”在资本市场上并非寻常。

这一安排表面上体现了股东对险企的强力支持,却在无形中揭开了区域寿险公司普遍面临的资本困局。东吴人寿在公告中表示,此举主要体现股东对公司发展的支持,能有效降低公司发债成本,促进公司业务发展,不存在利益输送、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的情形。但股东无偿担保背后既反映出国企股东的战略托底意图,也暗示企业自身资本补充途径受限、盈利能力尚未完全实现内生平衡的现实窘境。

苏州国发作为苏州市财政局全资控股的综合性金融投资平台,注册资本高达220亿元,业务覆盖证券、信托、银行、保险等多类金融业态。其选择以零担保费方式为东吴人寿债券“兜底”,一方面显示出对属地法人金融机构的维稳意图,另一方面也可能隐含着对区域金融生态和社会稳定的战略考量。

杨帆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商业实践中此类大额担保通常会伴随一定的隐性期望,可能包括对公司未来业绩表现、战略发展方向或风险管控能力的要求等。这些条件可能不会公开披露,但股东方会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或其他内部协议来确保自身权益。总体而言,这种担保安排是股东支持与商业考量的结合,既体现了股东对公司的信心,也暗含了对其未来发展的期望。

股东深度介入融资担保背后,是东吴人寿对资本补充的迫切需求。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分别报145.28%与173.6%,虽暂未触及监管红线,但持续下行的趋势无疑为经营团队敲响警钟。

从经营表现来看,尽管东吴人寿在2024年成功扭亏、2025年上半年保持盈利,但其盈利规模与资产扩张速度并不匹配,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总资产483亿元,同比增长超28%,净利润却仅千万级别,揭示出“大而不强”、依赖资本消耗推动增长的隐忧。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偿二代二期”规则对资本认定标准趋严,保险公司需真实、审慎地反映风险资产与资本质量。在此环境下,东吴人寿一类区域型险企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业务扩张,更源于利差损风险、资产端收益波动、准备金评估调整等多重因素共振。

发债“补血”虽可暂缓偿付能力警报,却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盈利模式薄弱、资本内生能力不足等深层挑战。正如东吴人寿董事长赵琨在该公司2025年半年度经营分析会上所言,“穿越周期不只是一个目标,更是在行业深度变革期必须打赢的一场生存之战。”这句话直指行业深度变革期险企面临的共性挑战,即如何在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加剧、利差损风险隐现的环境中,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对于还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稳定偿付能力指标,东吴人寿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将进一步深化偿付能力及资产负债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保持“频监测、细分析、多沟通、实举措、抓落实”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强投资能力建设,平衡好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关系,优化资产结构及资产负债匹配情况。在负债端。重视业务内生贡献,保持业务发展,结合内外部情况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深化“报行合一”,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形成对负债端的有效约束。并将积极进行外源性资本补充。

区域险企生存突围

聚焦至地域层面,东吴人寿的竞争环境更显严峻。尽管其作为国内首家地级市寿险法人机构,已在江苏、安徽、四川、上海等六省市设立分支机构,但品牌影响力与全国性头部机构相比仍差距明显。

更关键的是,东吴人寿大本营苏州虽经济发达、保险需求旺盛,却毗邻全国保险中心上海——高铁23分钟可达的地理便利,反而加剧了高能级市场对外围区域的虹吸效应。上海聚集了数十家中外资保险机构,产品、服务、人才、资金优势显著,整个长三角地区早已是“群狼环伺”的竞争格局。

在这一背景下,东吴人寿试图通过差异化路径突围,如参与苏州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及“苏惠保”等普惠保险项目,构筑本地化服务壁垒。推进“保险+健康”“保险+养老”等服务生态,力图摆脱同质化产品竞争。加快数字化转型,自建人工智能引擎“东吴天枢”提升运营质效。

此类举措虽具战略眼光,但在巨人林立的赛道中能否真正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取决于其资源投入精度、执行力以及外部政策环境的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内已有利安人寿、东吴人寿两家本土寿险公司并立,而后者还须在“深耕长三角”与“有限全国化”之间取得平衡。资源如何在守成与开拓间分配、模式能否跨区有效复制、如何在头部机构的科技与渠道碾压中守住份额,这些都是摆在东吴人寿管理层面前的现实考题。

东吴人寿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司将资源优先集中于长三角地区,通过深耕细作巩固其区域优势。同时,针对外省市场,公司采取“精而优”的策略,有选择性地布局机构,聚焦于经济发展较快、保险需求旺盛的重点区域。

与此同时,东吴人寿通过实施机构分级分类管理,对不同地区分支机构采取差异化资源支持策略。这种动态管理机制,有助于在区域深耕与外省拓展之间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

上述东吴人寿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公司将苏州地区的成熟经验逐步复制推广至外省市场,同时根据区域特点进行本地化创新。这种因地制宜的拓展方式,既能保障资源利用效率,也能在新的市场中快速建立竞争优势。

从更宏观的行业视角审视,东吴人寿此次资本补充行为可视为中小险企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在行业转型深水区,外部资本注入虽可解一时之急,但长远来看,企业必须从负债端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在资产端提升投资能力、严控风险敞口,最终构建起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内生韧性。

股东无偿担保或许为东吴人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但能否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跃迁,仍要交给市场检验。区域险企的生存发展,从来不仅仅是一场资本游戏,更是一场关于定位、效能与耐力的综合竞赛。

“公司制定了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着力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发展体系,强化客户思维,围绕客户需求加快推动渠道、产品和服务全面转型升级。”上述东吴人寿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