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香港特區政府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優化計劃)至今接近兩年,首次有公司因違反本地招聘的規定而被禁聘請外勞一年。根據優化計劃,僱主必須在本地進行最少四星期的招聘,優先聘請合適的本地工人填補空缺。勞工處昨日公布,淨康集團有限公司早前進行本地招聘時,無合理理由拒絕聘用合資格本地求職者,被處方實施行政制裁,自上月31日起拒絕處理該公司隨後一年就優化計劃提交的輸入勞工申請,同時中止處理其已提交的申請。香港文匯報曾就事件向淨康集團查詢,至昨日截稿前未有回覆。記者亦進行實測,多次應徵飲食業廚務等相關工作,卻屢次慘「食檸檬」,部分求職申請更是石沉大海。

勞工處今次接獲投訴後展開對淨康集團有限公司的調查,確定該公司無合理理由拒絕聘用一名合資格的求職者,違反本地招聘的規定。
勞工處發言人強調,優化計劃訂明,僱主如違反勞工或入境法例、優化計劃或標準僱傭合約的規定,勞工處會作出行政制裁,包括撤銷僱主已獲得的輸入勞工批准,以及拒絕處理僱主隨後提交的申請。
勞工處會聯絡每名不獲聘用者
優化計劃亦規定,僱主進行本地招聘後,必須向勞工處匯報結果。勞工處會聯絡每名不獲聘用的求職者,確定僱主不聘用的原因是否與事實相符及合理,評估僱主是否有誠意聘用本地工人。
發言人又指出,僱主如違反勞工或入境法例、優化計劃或標準僱傭合約的規定,勞工處會作出行政制裁,並視乎違規的性質,撤銷僱主已獲得的輸入勞工批准,或拒絕處理隨後提交的申請(禁制期最長兩年),以及公布違規僱主的名稱。
根據淨康集團官方網站介紹,該集團提供一站式害蟲防治、深度消毒及清潔、空氣淨化服務。網站列明正招聘見習生(業務拓展),入職要求為任何學位持有者,無須經驗,應屆畢業生亦可。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嘗試透過招聘平台申請廚務等工作,惟大部分招聘廣告未列明聯絡電話,僅能通過平台申請,至截稿前均未有音信。
記者關注假招聘問題多時,約兩個月前亦曾實測應徵多家飲食品牌的廚務相關工作,惟屢次慘「食檸檬」。記者曾發現一家內地過江龍餐飲品牌欲在港擴充業務,在店外張貼招聘告示指「急需招聘」幫工,但記者詢問之下卻被告知「已經不招」。其後記者曾再致電該餐飲品牌人力資源部,以及到其他分店了解,得到的回覆卻如出一轍。
之後記者瀏覽多個知名散工招聘平台,亦見到不少餐飲業職位空缺。一家連鎖兩餸飯品牌在全港招聘店務員,廣告顯示僅發布招聘消息一周,記者即時聯繫其人力資源部,卻意外得到「不招人」的回覆。
記者亦曾試過聯繫一家本地餐飲大集團,對方人力資源部態度客氣,但僅讓記者留下聯絡方式並說會「稍後通知」,之後再沒有下文。然而,該集團仍在招聘平台發布廣告,但即使再致電仍是只有「留低聯絡方式」的答覆。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9月起接受申請,容許僱主輸入26種低技術勞工,計劃為期兩年。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上月曾表示,正跟進的個案中,一宗有清晰證據顯示僱主涉在本地招聘過程中「不真誠」,無讓有意求職的本地工人優先獲聘;另有兩宗個案已有初步證據顯示僱主聘請外勞後,解僱本地僱員。

工聯會倡禁申外勞延長至兩年
(記者 洪澤楷)對於首次有公司因違反本地招聘的輸入勞工規定而被勞工處施加行政制裁,社會各界均認同勞工處做法,認為能以儆效尤,起到一定阻嚇作用,惟普遍認為罰則過輕,建議延長招聘外勞的禁制期,同時將企業董事納入黑名單,防止通過更換公司名稱規避監管。有工會指出,經常收到涉及假招聘的投訴,促請特區政府進一步嚴厲打擊濫用輸入勞工計劃,以保障本地工人就業。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常收到工人投訴指部分僱主聲稱缺人,卻在招聘時設置過高門檻,「例如基層職位卻要求具大學學歷或英語能力,與實際工作需求脫節,嚴重影響本地勞工就業機會。」
他認為這次罰則太輕,建議把違規企業參與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禁制期延長至兩年,並將企業董事納入黑名單。整體而言,他認為應針對特定行業設立外勞比例上限,例如不超過10%,或個別行業失業率超過4%或5%時暫停輸入外勞。
勞聯讚勞工處公開違規企業
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表示,部分僱主以年齡等不合理理由拒絕本地應徵者,製造本地請人難的假象,以符合申請輸入外勞的配額。他讚揚勞工處公開違規企業的做法,並應將類似制裁擴展至建築及航空兩個行業的輸入勞工計劃。
他同時促請勞工處加強巡查,要求企業詳細交代本地招聘期間,有多少人應徵,以及拒絕聘用的理由,「每宗個案都應深入調查,而非僅貼出招聘廣告卻在四周後聲稱『招不到人』便申請輸入外勞。」
立法會議員陸頌雄直言,今次事件屬典型假招聘案例,但相信只是濫用外勞計劃的冰山一角,要求政府制定更有阻嚇力的懲罰措施。他續說,現時招聘外勞後解僱本地工人的情況相當普遍,現行指引亦只適用於遣散情況,存在灰色地帶,建議政府完善指引以堵塞漏洞。
民建聯:起一定阻嚇作用
民建聯人力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指出,現行輸入外勞制度存在漏洞,假招聘現象損害本地勞工權益,政府是次公開違規企業名稱,展現執法決心,相信能起到一定阻嚇作用。
他建議對屢犯的企業加重罰則,如施以罰款甚至取消其輸入外勞配額的處分。同時,他促請政府定期檢視參與計劃僱主所聘用的外勞與本地勞工比例,且需確保以相同性質的職位作為計算基準,防止僱主利用不同職位充數達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