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内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成为护航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中国证监会日前召开的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精准防控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并部署相关工作。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重点领域风险呈现出结构性、高杠杆和跨周期叠加的特征。”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房地产债务风险、融资平台隐性负债、私募基金“伪私募”与非法集资问题等,构成了当前资本市场的主要脆弱点。特别是在宏观流动性边际宽松、信用扩张空间受限的背景下,局部风险极易外溢为系统性压力。此次强调“精准防控”,实质上是对现阶段多元化风险源进行系统识别与分类处置的一种政策定调。
年中工作会议提出,统筹化解处置房企债券违约风险和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动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和市场化转型。
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认为,当前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已转向“标本兼治”,但仍需在房企债务隔离工具、地方融资平台转型路径上细化规则,通过“精准拆弹”实现防风险与稳发展的动态平衡。
在汪毅看来,房企与地方债务风险需“统筹化解+模式转型”双轨推进。他进一步表示,房企债券违约风险仍高于市场均值,但化解路径逐渐清晰:一方面通过城市协调机制审批贷款用于覆盖住房保交楼项目;另一方面需加快REITs市场扩容盘活存量资产,设立不动产私募基金承接出险项目并改造为保障房。
章俊表示,此次会议提出“统筹处置与新模式构建并重”,意在以制度供给为导向,通过REITs、并购重组工具和信用增进机制等,引导市场完成风险出清与资产重组的平稳过渡。
同时,融资平台债务更多体现为“缓冲期窗口”的政策运用问题,其市场化转型需同步推进地方财政约束和专项债管理机制,确保不发生“灰犀牛”式风险爆发。
年中工作会议提出,严厉打击私募违法违规和非法证券期货活动。
“近年来,私募监管呈现从严态势。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多个证监局发文要求辖区内私募机构开展自查工作,并通报了私募违法违规案例,体现‘外部监督+机构自查’相结合的监管思路。”在北京冠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普杰看来,总体而言,当前私募违法违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汪毅认为,私募风险以“明股实债”、非法集资为主,当前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仍需加强。他建议,建立“资金流+业务流”双线监测平台,严打场外配资与伪市值管理,同时强化与公安部、外汇局数据共享,对高风险机构实施“名单制”动态管理。
王普杰表示,目前我国约2万家在册私募机构分布全国各地,私募违法违规仍存在多样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当前监管部门对私募违法违规的处理多数为“警示函”和“纪律处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相对较少,如能加大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可起到更强的警示作用。他还提到,私募基金产品是高门槛、专业化的投资产品,从严监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就私募乱象而言,监管已由事后惩戒向事前预警、穿透审查、分类管理延伸,但非法证券期货活动仍存‘高杠杆、伪产品、假合规’等盲点,亟须补强技术驱动型监管能力。”章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