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至今,我以科技干部身份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挂职,主要负责农业及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和科技创新相关工作。亲眼见证了食用菌产业从一片盐碱地逐步崛起,发展成全产业链,这一变化令我振奋不已。如今,科创专员这一创新机制,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广阔田野和企业中,必将释放出巨大能量。”5月21日,宁夏农林科学院任怡莲研究员在自治区科创专员服务企业行动暨首批科创专员选聘动员培训会上表达对科创专员工作的期待时,眼中满是光亮。
如今,这颗种子正在宁夏大地上生根发芽——106名科创专员即将奔赴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信息、现代化工、装备制造、特色农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为企业注入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但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宁夏?
长期以来,宁夏企业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科创专员行动给出了答案——汇聚八方智慧,精准对接需求。这支队伍中,既有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等区内科研院所的专家,也有来自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5家区外高校的学者,更有国家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像一支支“科技特战队”,带着各自领域的先进技术,深入产业一线,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科创专员将紧密结合宁夏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渠道。通过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开展产业技术协作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专员不仅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更搭建起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的桥梁。这种深度协同,正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良性互动、持续融合的发展格局。
任怡莲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在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中,她带领团队攻克了盐碱地种植难题,推动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全链条升级。“农业要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她的话语中透着坚定,“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创新思维的传递。”
然而,单靠人才流动还远远不够。如何确保科创专员真正发挥作用?宁夏给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在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宁夏制定了《科创专员选聘管理办法》,以“精准匹配、双向自愿、实效优先”为原则,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评价专员工作,而表现突出者将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获得政策倾斜。这种企业说了算的考核机制,让科创专员不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成为企业创新的“助推器”。
更值得关注的是,宁夏充分利用东西部科技合作优势,打破地域限制,构建起跨区域创新网络。科创专员不仅带来技术,更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他们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升级;在装备制造企业,他们助力精密加工工艺突破;在特色农牧业领域,他们指导农户运用智能技术提升品质。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渗透,正在重塑宁夏的产业生态。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伟指出,这是落实“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的重要抓手,是支持企业强化科技创新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随着2025年第二批选聘工作的启动,宁夏的这场创新实验仍在继续。当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当企业拥抱前沿技术,当盐碱地变身“聚宝盆”,我们不禁要问: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科创专员与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宁夏的产业春天,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