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田至韌)特區政府致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繼剛結束的全運會後續有多項體育盛事舉行,其中作為年度盛事的維港泳昨日掀起一場水上狂歡,超過3,700名健兒一早齊聚灣仔金紫荊廣場公眾碼頭,渡海到對岸尖沙咀星光大道,全程1公里。在全運會奪得兩金兩銅的香港「女飛魚」何詩蓓亦轉賽道,由泳池游出大海,結果首次參與競賽組賽事便獲女子組第二名的佳績。她賽後分享,渡海泳與泳池比賽有很大區別,「游泳的時候我覺得終點特別遠,而且感覺自己離終點愈來愈遠。真的挺累的,但確實是一次很棒的體驗!」
維港泳去年因颱風「銀杏」來襲取消,時隔一年回歸。昨日清晨維港晨光初露,一眾健兒齊聚金紫荊廣場公眾碼頭,空氣瀰漫着興奮與期待。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震霆及中國香港游泳總會會長王敏超等主持起步禮。
優悠組泳手可與親友組隊
是次賽事分為「競賽組」與「優悠組」兩大類別,競賽組面向14歲及以上泳手,優悠組則接受12歲及以上愛好者參與,賽事並特別增設「同行者」安排,允許優悠組泳手與2名至4名親友組隊參賽,共享暢游維港的樂趣,這項新安排受到參賽者歡迎,不少隊伍穿統一服裝,成為活動中溫馨的一景。
何詩蓓首次參與維港泳的女子公開組,結果以19分50秒83摘銀,只較先衝線的港隊代表聶芷彥慢32秒。她賽後表示,因有朋友曾參與「優悠組」,給予很好的評價,自己則希望挑戰「競賽組」,故決定參賽,但指在公開水域比賽最大挑戰在於方向難掌握與環境不可控,「在泳池作賽,一切條件如水溫、水流和轉身時機都可精確掌控,每個泳道的動作也能計算,但在海中游泳時不僅視線受阻,看不到水底,方向也容易迷失,雖然有人建議可盯着遠處建築物作為參照,但在實際游泳過程中要兼顧的方向因素太多,難判斷自己是否游對方向或距離。」
她坦言,原設定目標是進入前五名,以為難度不太高,實際參賽後才發現相當具挑戰性,在前往起點的車上看到海浪洶湧、水流湍急,一度感到擔憂,但下水後反感覺較預期好一些。
賽前曾向港將聶芷彥請教策略
何詩蓓笑說,賽前向聶芷彥請教策略,表示要跟着對方游,自己沒有經驗,純粹想嘗試及享受過程並挑戰自我,而在比賽過程中一度覺得終點非常遙遠,甚至感覺自己似乎離終點愈來愈遠,尤其後半段要不斷尋找終點位置。
她注意到水流有點偏左,或是導致感覺前進有限的原因。儘管如此,她仍認為這次是非常棒的體驗,只是確實相當耗費體力。她並透露未來賽事安排,「參加完全運會和今次渡海泳後,下周將前往日本東京參加日本公開賽,12月則到瑞士出戰瑞士公開賽,之後就能在聖誕節前迎來假期。」
賽事中以19分18秒83奪冠的聶芷彥則是第五次參賽,「我覺得比起以往有做得更好的地方,自己的實力感覺也比以前提升很多,所以游起來不會覺得特別吃力,還挺順利的,水質也不錯。一開始我就知道自己速度比較慢,所以採取的策略是盡量跟在別人後面游,這樣能節省體力。」她並表示與何詩蓓相比,優勢可能是海游經驗較多,更熟悉在海裏要抬頭觀察再游,不會影響到整個游泳的節奏。
港將冼展霆稱霸男子組
男子公開組以17分48秒60衝線「封王」的港隊運動員冼展霆坦言,自己的表現還可以更好,因看終點方向時,「有段時間看得不太清楚,所以全程除一開始出發大概兩三百米左右能用力衝出去,之後的距離都沒能用盡全力游,因為我既要確保盡力,同時也得看清終點。不然我拚盡全力游到別的地方去就麻煩了,今天沒看清是我自己的問題。」
泳總會長王敏超賽後總結表示,維港泳有4,000個名額,6,000多人報名,最終逾3,700人下水,僅有1名參與者因身體不適要搭乘救生船回岸,整體非常順利,相信比以往多參與者,「維港水域的空間相當充裕,現時採用的泳線範圍相對較窄,如日後條件許可,名額有可擴展空間。希望未來可增參加名額至1萬人。」
0 已點過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