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尉瑋)日本重量級太鼓樂團「和太鼓倭」這個周末再次訪港,於亞藝無疆藝術節中帶來震撼人心的鼓樂演出《火の鳥》。舞台上超過40面太鼓齊鳴,更有重達500公斤、直徑兩米、由400年古樹雕刻而成的大太鼓,澎湃能量讓現場觀眾熱血沸騰。
「和太鼓倭」於1993創立於是日本奈良,作品將傳統與當代巧妙相融,多年來收穫無數好評,至今已於全球55個國家及地區演出超過5000場,入場觀眾已近800萬。此次演出是「和太鼓倭」時隔21年再次訪港,藝團藝術總監,也是此次演出的導演及作曲小川正晃對記者說,收到邀請的時候非常驚喜,亦慨嘆能再次來港非常開心。「現在我們公司仍然有當年來香港演出時的海報,這次收到邀請,哇,感覺很神奇,就像要和老朋友再見面了。」他分享道,此次演出以《火の鳥》為題,乃寓意鳳凰的浴火重生。作品創作於新冠疫情之後,希望藉此鼓舞大家重新爆發能量,與艱困中振翅高飛、再次出發。這次他們藉由鼓樂從日本帶來澎湃能量,亦希望能將香港觀眾的能量帶回日本,「大家一起努力!」
演出能量澎湃,鼓樂聲聲直入人心;編排亦見心思,例如《強壯的男人》一曲中,先由人聲吟唱拉開序幕,帶來蒼茫古意,之後表演者分批擊鼓,成互相唱和之勢,之後再一起合奏,鼓聲如狂潮拍岸、震顫心靈。台上的表演者身着色彩斑斕的服裝,極具活力與能量的表演讓現場觀眾眼前一亮。
小川正晃表示,此曲原本設想由全男班演繹,表現戰士朝着某個目標進發的意境,但後來發現加入女鼓手後效果出色,遂成為了現在展現的樣子。他亦介紹,亞洲各地有不同的鼓樂傳統,與聚焦在花樣鼓點的展現不同,日本太鼓着力追求的是全身奮力一擊的當下一刻,「與空手道或者劍道的精神表現類似。」
小川正晃年輕時就讀美術專業,本想成為玻璃藝術家,於23歲時接觸太鼓後,就此改變人生志向。「和太鼓倭」的所有曲目皆出自他手,他認為太鼓雖有久遠歷史,但在創作時他從不拘泥於傳統或當代的分野,而是自然隨心意轉,並融入各種靈感元素。在他看來,太鼓就像媒介,透過這種藝術,實際是將日本人的信念與想法傳達,而每一次的表演,又像是吸取觀眾的熱情,如此形成能量的流轉,「這便是藝團的使命。」
舞台上的每一個鼓手都如同在用生命敲擊,如何保持這樣高能量的狀態?鼓手大野健太與三浦寧々向記者分享,藝團日常每天都要進行體能及力量訓練,除此之外每天練習擊鼓達6、7小時。二人入團多年,每日擊鼓,但都覺得「仍未足夠」,經驗越多越覺察自己的不足,「仍要再練!」如同踏上不斷精進的修煉之路。
0 已點過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