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十四五”这五年,民生福祉的底色愈发厚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超95%;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筑牢健康防线,4亿人次受益于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8亿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574万个托位破解“带娃难”,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岁;“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速成型,高铁运行网新增1万公里运营里程,出行更便捷高效。这些数字背后是千家万户的真实改变。
北京:十年蝶变提质升级 胡同焕新造福百姓
在北京,67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重焕生机,5300多公里老化管线完成更新,7700余项海绵城市工程让雨天无积水。胡同是北京城独特的古都风貌,接下来,我们连线总台记者高雪,看看一条胡同如何在“微改造”中留住乡愁、提升生活品质。
记者来到北京西城区东西岔胡同,经过多年的城市更新改造,胡同里的风貌焕然一新。今年7月,白塔寺东西岔胡同还举行了开街仪式,同时举行了消费季活动。这里不光是地面整洁,就连平方屋顶都打造成特色的露台消费空间。像这样秋高气爽的天气,跟三五好友相约,来到这里来一杯咖啡,跟身后有了700多年历史的元代白塔合影留念,是不是还挺惬意的。
从2015年起,北京西城区启动白塔寺片区保护性更新。过去胡同上空电线纵横交错,不仅影响城市美观,也不够安全。如今,3800米电力线通过管道埋入地下,6500多平方米的道路景观得到改造,彻底消除了“空中蜘蛛网”。这里的居民还告诉记者,过去一下雨,胡同就积水,如今重新铺设了下水系统,下水口也被做得古香古色的样子,整体风格与青砖灰瓦的胡同保持了一致,在保留中心区域风貌的同时,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利用腾退疏解后的院落,引入多个首店和老字号经营主体,带动街区商业业态升级。依托白塔寺的文化旅游资源,不定期开展不同专题文化展览与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打卡。
城市更新给首都带来变得不仅是建筑风貌的改善提升,更是在公共空间的系统性精细化治理上下足了绣花针的功夫。“十四五”时期,北京建成各类公园1100个,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从愿景变为日常。北京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根本目的,着力解决市民所盼、百姓所需,通过一个个城市更新项目,打造花园城市建设,让大家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苏:数字化健康网越织越密
一个个民生细节勾勒出“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幸福图景。“住有所居”与“病有所医”,都是每个家庭最朴素的期盼。截至2024年底,13.3亿人纳入基本医保,个人医疗支出比例稳步下降,看病负担持续减轻。在江苏,一张数字化“健康网”正悄然密织,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接下来,我们就去感受这份“家门口的健康保障”。
在江苏,平均每万人配备近5.66名全科医生,位列全国第一。在江苏,不仅“家门口”就有“健康守门人”,你的背后还有多级医疗资源支持。
这里是盐城东台市四仓村,村里做的检查可以由市级医院诊断,必要时还能联动省级医院,县市省三级联动,在江苏,像这样的“县域医共体”已建成136个,覆盖全省涉农县区。从2023年开始,江苏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更是让全省200多家三级医院的影像资料互联互通。就医,不仅不用带着胶片跑,还能让医疗资源最大共享,医疗数据充分利用。
从基层社区到云端数据,这张以“家门口”为圆心,以数字化为半径的健康网在江苏正越织越密。
海南:身边的变化我们共同见证
科技为民生赋能,让“看病不用带胶片、优质资源不远行”成为现实。民生福祉,贵在均衡。“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在海南,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变化,正被老百姓用镜头一一记录。下面,就让我们透过他们的视角,见证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变迁。
这五年,海南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1161.91亿元,其中700多亿元用于农村学校建设。截止2024年底,特殊教育学校增至18所。
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当地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子,2024年,海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22146元,连续五年实现增长。
这个五年,海南全岛通车总里程新增1929公里,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以环岛旅游公路、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的“两环”为主的全域旅游体系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