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和农田工程监督保护中心、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组织专家,对中乡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乡建”)、内蒙古土地资源收储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土投”)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金土绿洲1号农场实施的930亩重度盐碱地改良工程水稻示范地块进行现场机械实收测产。测产专家组随机选取3块稻田,经编码测量、机械收割、水分测定、称重去杂等严格程序后,实际测产结果显示种植的绿达177品种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2.6公斤。
通辽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全市3200万亩耕地中有388.89万亩盐碱化,近半为中度或重度盐碱地。科尔沁左翼中旗660多万亩耕地中约有270万亩为盐碱耕地,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传统治理技术模式难以奏效。2024年起,该旗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实施本轮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其中中乡建于今年5月中旬进驻试点,经过近半年的持续攻关,圆满完成盐碱地改良和水稻种植丰产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线上指导测产,对测产结果表示认可。
现场主持测产工作的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和农田工程监督保护中心原副主任李荣认为:“该试点采用以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及功能肥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打造出重度盐碱地‘一年变良田’,轻度中度盐碱地‘当年创高产’的治理样板。”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和农田工程监督保护中心副主任任意认为该试点项目组织有力、技术先进、模式成熟,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期待各方主体积聚力量,进一步提升治理标准,农田建设和地力提升并重;进一步拓展治理领域,向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酸化耕地治理多领域发力;进一步总结治理经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治理模式;进一步扩大治理面积,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任意说。
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聚焦科技、公益、产业深度融合,始终紧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副会长欧宏新认为,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要紧紧依靠政策,组合利用好多方相关政策;紧紧依靠技术,集聚应用工程、农业等综合技术;紧紧依靠多元主体,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合力推进。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他认为应深耕规划、工程技术、设备产品,特别是应着眼打造产业链,从产业培育角度入手形成治理闭环。
由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中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中乡建公司,积聚政策、工程、技术等优势,致力于耕地建设和保护。该公司具体承担了金土绿洲1号农场治理项目的技术实施,公司总经理张鸿君表示:“中乡建将持续发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酸化土壤治理、盐碱地综合利用等,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内蒙古土投集团作为该自治区本级唯一以土地投资开发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国有企业,多年深耕土地综合治理领域,现正发力推进盐碱沙化土地综合利用。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岗介绍:“首种成功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也为构建有机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有助于打响特色农牧产品品牌,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激活区域经济效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工作站原站长郑海春介绍,近年来,自治区多措并举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路径,注重选用新材料新技术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此次,中乡建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盐碱地试点治理取得重要成果,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极为显著,以有机硅调理剂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为破解全区盐碱地治理难题找到了出路,展现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样板。
科尔沁左翼中旗试点重度盐碱土壤当年改良成功、当年实现水稻丰产,充分证明科技创新为农业插上了翅膀。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宋福如介绍,有机硅调理剂一方面可以使土壤在生长层形成颗粒结构,变得松软,进而通风透气,使盐分下沉;另一方面,有机硅新材料具有特殊的缓冲性和溶胀性,有效调节土壤酸碱性,使其向中性靠拢;最重要的方面是该材料可以促进微生物活性,大幅提高土壤有机质活力,其高强分散性还有助于提高作物的增量吸收功能,大大提高化肥利用率。“充分利用新材料、沉淀熟化新技术、积极探索新模式,是创新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路径。”宋福如表示,将继续奉献科技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历史性贡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