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盈枝,新疆温宿县的冷水鱼养殖也迎来丰收旺季。在温宿县鹏博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天山雪水滋养的鲟鱼、三文鱼借助现代化养殖“游”向全国餐桌,更“跃”出一条科技赋能、特色兴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10月2日清晨,当初升的阳光洒向库玛里克河畔,鹏博渔业养殖基地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熟练地下网、捕捞、分拣、打包。一箱箱鲜活的冷水鱼随即被快速发往各地。
“进入8月以来,我们就迎来了销售旺季。”基地负责人施泽鹏告诉记者,“目前每天向市场供应鲟鱼500多公斤,还有相当数量的三倍体虹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文鱼,以及二倍体金鳟、虹鳟。”
位于天山托木尔峰脚下的温宿县,得益于库玛里克河丰沛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水温常年保持在6~18摄氏度之间,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鹏博渔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南疆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之一,并通过引进现代化养殖技术,实现了工厂化、立体化的流水养殖模式。
“我们基地最大的优势就是水源。”施泽鹏指着波光粼粼的鱼塘介绍,“使用的是库玛里克河畔的天然渗沙水,水质清澈,富含矿物质,非常适合冷水鱼生长。我们养殖的鲟鱼已获得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目前是南疆地区最大的鲟鱼供应基地,日均供应量稳定在500公斤左右。”
这条富民鱼类的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施泽鹏回忆,2016年公司建设鱼苗孵化基地时,曾面临严峻的技术瓶颈:“最初鱼苗存活率只有20%到30%,损失相当严重。”转机出现在2020年,“当时我们从北京请来技术专家,通过持续沟通,不断改进养殖方式,特别是在水温控制和养殖设施方面进行了优化,成功将鱼苗转口期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如今,我们的鲟鱼鱼苗孵化成活率已经稳定在90%左右。”
技术突破让这条“鱼”真正游出了名堂。如今,鹏博渔业不仅建立了从育苗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还带动了当地3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4万元,成为温宿县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现在正是丰收的季节,看着我们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走上百姓餐桌,我们感到特别欣慰。”施泽鹏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要继续把冷水鱼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细,运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优质的农产品。”
作者:赵新昌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