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黃釔淼)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策劃主辦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正在全港十八區巡迴展出,近日走進屯門兆麟社區會堂。
昨日在現場,記者看到不少市民、學生絡繹前來觀看,在展板前駐足良久。他們表示,要抓住在家門口觀看展覽的機會,展覽內容讓他們更加了解抗戰歷史,尤其是香港的抗戰史,這對青年一代尤其具有教育意義。
走進屯門兆麟社區會堂,場館右側,慶祝國慶的國旗和區旗整齊排列。在會堂正中,聚光燈下,33塊精美的展板靜靜地站立,無聲地訴說着一段沈重的歷史。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觀展的市民還自發當起了講解員,給身邊的同伴補充展板所無法遍述的歷史細節。
1941年12月7日,日軍海、陸、空大舉入侵香港。18日後,英軍投降。站在「香港的淪陷」展板前,市民琴姐說:「當時英國人很快拋棄了香港,但我們仍然幫助、保護他們。作為中國人、香港人,我們活得光彩。」
看到展覽中關於軍票的介紹,小時候在深水埗長大的琴姐說,過去日本政府強迫市民換軍票,最終成為廢紙。「就好像慰安婦一樣,日本政府希望等我們死絕了,就沒有人記得當時的惡行。」因此我們更應該把這段歷史流傳下去。
來自深培中學中二的李同學表示,自己因為得知有展覽而進來觀看,通過展覽的內容,和最近播放的一些影片結合起來,他對先烈為國捐軀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不少地區人士亦特地前來觀看展覽。他們說,先前沒有機會到灣仔觀看主展,這次有難得的機會在家門口觀看,展覽圖片精美、文字生動,看了很受教育。
屯門區議員曾憲康表示,作為香港市民,我們應當銘記先輩在抗日戰爭中的付出與犧牲。正是他們不畏艱險、奮勇向前的精神,才使得香港能夠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堅守下來,保存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曾憲康提到,這次展覽讓屯門市民更了解抗戰的歷史。數年前屯門龍鼓灘設立了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屯門區將繼續開展相關歷史教育活動,讓更多市民了解香港在抗戰歷史中的重要角色,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歷史責任感。
屯門區議員馮鈺鋒和義工一同參觀展覽。他說,展覽令社會各界回顧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見證國家從苦難走向輝煌,弘揚港澳同胞與祖國風雨同舟的奉獻精神,很值得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前往觀看。這不僅是為了緬懷先烈,更是為了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激勵後人繼續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深培中學李同學:電影帶我走近歷史
「這個就是電影裏……」深培中學中二的李同學在南京大屠殺的展板前指向了魏特琳女士的頭像。「沒錯,你最近也看了《南京照相館》?」一旁的工作人員主動上前講解。熟悉的話題打開了話匣子,原來李同學放學後到附近上課,課前看到社區會堂有展覽就好奇入內參觀。
「哇這些你都知道,學校都教過了?」工作人員向李同學解說展板上的內容,發現同學已經知道很多歷史事件。在李同學解釋下才知道,原來中學二年級的中史還沒有涉及近代史的內容,但李同學出於自身興趣,對這方面頗有了解。
《南京照相館》《八佰》《里斯本丸沉沒》……李同學看過的抗戰相關電影還真不少。記者為進一步了解,站在李同學和工作人員身後,跟着他們觀看一個又一個的展板:
「這個我也看過一套戲,他掉下來掛在一棵樹上。他叫……」在展板前,李同學又發現了「熟人」。
「這是『飛虎隊』的美國軍人克爾中尉,他的戰機被日軍擊中,他跳傘落在了獅子山附近。我們在灣仔主展的時候,他兒子還到過現場。」工作人員自豪地說。
「哇,那他兒子得幾歲了……」
巡展將持續至12月底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策劃主辦了「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其中主展已於8月22日-8月2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出。為進一步推動抗戰歷史教育深入社區及校園,引導港人增強國家認同感,主展精選內容定於10月-12月在全港十八區及部分大中小學校巡迴展示。
此次巡展精選主展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教育意義的內容,濃縮為33塊展板,生動呈現抗戰歷史中的宏大敘事與動人細節。此次巡展共展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回顧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歷史脈絡與艱辛歷程,彰顯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第二部分「血濃於水 烽火旌旗」聚焦港澳同胞在抗日救亡中的犧牲與貢獻,展現港澳同胞與內地人民血濃於水的情感連結。第三部分「文章報國 輿論脊樑──抗戰中的大公報」講述《大公報》在戰火中揭露日軍罪行、報道前線戰況、鼓舞國人士氣、堅定必勝信心的歷史。第四展區「藝魂丹心 鐵線救國──抗戰中的葉淺予漫畫」展示了葉淺予先生在抗戰期間如何以漫畫為武器,抨擊侵略者、激勵民心。
首場社區巡展於10月3日-8日在屯門兆麟社區會堂率先展出。巡展將持續至12月底,將陸續走進包括中西區、深水埗、葵青、黃大仙在內的多個社區及校園,深入社區會堂、活動中心等公共空間,讓市民在生活場域中近距離感受歷史,進一步引導香港市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