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千尋)疫情後本港露宿者數量增加,其中女性無家者比例更持續上升。相較男性無家者,該群體往往面臨更嚴重的精神問題,行蹤亦更隱蔽,使服務介入及跟進困難。同路社於2023年10月啟動為期兩年半的「女性無家者特別關顧及共居試驗計劃」,並聯同香港樹仁大學針對計劃效果進行了一項為期一年半的跟蹤研究,結果顯示,女性無家者參與計劃後壓力水平及創傷後遺症狀評分均下降逾五成,抑鬱程度評分亦下降逾四成。
同路舍項目總監吳兆康介紹,「女性無家者特別關顧及共居試驗計劃」為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女性無家者提供照顧,包括提供共居宿舍,以及開展個案輔導、小組治療及體驗式活動,共有47人參與計劃,其中有10人曾入住共居宿舍。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林嫣紅介紹,團隊針對計劃效果進行了一項為期一年半的跟蹤研究,涵蓋參與計劃的47名女性無家者,分別於參與計劃前、參與計劃後6個月和12個月進行問卷調查及面談,發現其負面情緒與創傷症狀大幅減輕,自尊心及生活滿意度等正向指標有所提升,且時間越長成效越明顯。她續指,有6位女性無家者接受深入面談,有住戶表示感到家的感覺及歸屬感,「大家像家人一樣互相支持和關愛」;亦有住戶提到,計劃幫助她們「重建對人的信心」,並逐步具備融入社會的能力。
參與計劃的女性無家者Angel因與家人爭執,一時衝動離家前往隧道露宿。她憶述,「隧道環境比想像中差好多」,不僅毫無遮蔽,如廁、沖涼需前往隔離公廁,手機、證件等物品更多次被盜。Angel隨後經同路舍介紹加入計劃,她表示,同居宿舍令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家庭溫暖,不僅平日與其他住戶一起買餸、煮飯,更會一同慶祝生日,「不論是姑娘還是同房女仔,大家都會記得每個人的生日,提前買好禮物同蛋糕,一起慶祝」。
計劃不僅讓向來女性朋友較少的Angel結交了好友,更讓她的性格發生顯著轉變,「耐性多咗,包容多咗」。她表示,社工已為她申請到過渡性房屋,計劃在結束共居生活後入住,嘗試獨立生活。Angel表示,即便開啟新生活,仍會銘記共居期間的點滴與他人給予的幫助。
吳兆康呼籲政府參考計劃模式,針對中度至嚴重精神健康狀況人士,嘗試推動以「生活即治療」為核心的服務,而非僅依賴藥物或傳統管理方式。他續指,現時針對女性無家者的權益保障「有服務冇政策」,建議制定及落實專為女性無家者設計的政策,強化持續支援。他亦呼籲加強社會教育與宣傳,提升大眾對無家者的理解與同理心。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