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為促進學生認識航天知識及國家科技成就,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香港中學生空間站科普載荷和科學實驗方案設計比賽」今日舉行頒獎禮。來自紡織學會美國商會胡漢輝中學的兩支學生隊伍表現突出,分別憑「利用立方衛星向地面發送慢速電視訊號」及「太空環境下植物種子及共生微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奪得特別金獎及銀獎。獲特別金獎的隊伍更有機會獲專家團隊指導優化方案,並推薦至2026年開始執行的「空間站香港科普衛星」項目,由國家載荷專家在空間站操作,實現中學生「太空實驗夢」。
師生同心:從零開始攻堅克難
「學生參賽時既興奮又緊張。面對120隊參賽隊伍,競爭激烈,最初各人擔心未能應付,賽果令他們喜出望外,更大大增強了自信。」帶領團隊獲獎的物理科及基本科技科科主任盧文灝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此次比賽讓學生獲益良多,為基層學生創出一片天。
盧文灝透露,獲獎契機始於數年前教育局舉辦的「射電天文」教師專業發展講座,「當時我在席間的提問,意外連結了教育局人員及專業團體,促成我們在校內推動業餘無線電活動,這次獲獎的慢掃描電視項目正是重點活動之一。」他衷心感謝教育局搭建交流平台,同時感激校長和學校給予極大信任和自由度,「讓我們能夠大膽嘗試,將校外專業資源引進校園。」
談到獲特別金獎的團隊,盧文灝難掩自豪之情:「六位同學合作無間,展現卓越團隊精神。他們對知識的追求沒有因比賽結束而停止,即使在遞交報告後,仍主動繼續改良作品。部分同學更於暑假期間犧牲休息時間,回校進行反覆測試和請教老師,這種純粹為學習而鑽研的態度,令我深受感動。」
學生分享:挫折中成長 協作中突破
特別金獎團隊成員譚君淘詳細分享了設計過程中的艱辛:「我們接觸了許多從未了解的知識領域,從零開始學習Python編程,輔以人工智能的協助和老師的講解,在一次次的錯誤中不斷成長。正是這種勇於挑戰、團結協作的精神,讓我們最終順利完成項目。」
團隊成員吳彥炯對獲獎感到既激動又榮幸:「項目的核心優勢在於技術屬於低門檻、低成本,社會容易利用此實驗的相關技術,通過慢掃描電視信號實現衛星圖像傳輸。這不僅能拉近大眾與航太科技的距離,亦可以推動普及科學。」吳俊濤補充道:「最重要的是,普通人也能很容易地參與其中,和太空進行簡單互動。」馬超則表示:「希望終有一天,技術發展可以令所有人都能接收到我們所發出的訊號,讓更多人參與科普活動。」
新來港學子:重拾自信 立志創科
該校獲獎團隊中,四人為新來港學童,他們在比賽中不僅獲得專業知識,更重拾學習信心。陳軍瑋和陳軍瑀兄弟二人坦言:「我們中一才來港,英語能力較弱,加上家庭環境普通,曾感自卑。今次比賽讓我們得以向內地頂尖的科研專家學習,大開眼界,不僅豐富了航天知識,更肯定自我價值,重拾學習的信心,重燃考入大學的希望。」
兄弟倆原於內地村校就讀,父母為了讓他們得到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不惜分隔兩地,父親一人在港從事勞動工作,獨力照顧兄弟二人。他們也不負眾望,在比賽中表現卓越,並立志未來投身創科領域。
多元協作:每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拼圖
盧文灝特別強調團隊的多元協作精神:「團隊中,同學各司其職:有些專注於技術研發,有些負責資料搜集與整理,有些則肩負起維繫團隊、統籌進度的重任。他們未必每個人都是技術專家,但都找到了能發揮自己專長的位置。這種互相補位、共同前進的精神,正是科研創新最重要的推動力。」
學生們也坦言,在蒐集資料、接駁硬件以及完成編程過程中遇到不少挫折,「即使主辦方表示可用人工智能協助創作,但仍然充滿挑戰。在製作比賽成品時亦曾出現爭拗,幸賴團隊間互相體諒,齊心協力,終能順利完成實驗方案。」
這次比賽不僅是一場科學競技,更成為學生們成長的重要里程碑。盧文灝總結道:「這次獲獎是學生努力、學校支持、專業團體指導和教育局政策推動,四方合作的甜美成果。我們期望未來能繼續深化這種協作模式,為學生創造更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四個特別金獎項目將由科大航天專家團隊指導優化並製作成品,通過測試後將有機會推薦至2026年開始執行的「空間站香港科普衛星」項目,讓香港學子的科學夢想真正飛向太空。
金獎學校名單
紡織學會美國商會胡漢輝中學*
青年會書院*
港島中學*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共3支隊伍獲得金獎,特別金獎隊伍為該校二隊)
新界喇沙中學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英皇書院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 (共2支隊伍獲得金獎)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
聖公會聖西門呂明才中學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聖保祿學校
香港華仁書院
*獲特別金獎隊伍
資料來源:香港中學生空間站科普載荷和科學實驗方案設計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