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这是1942年5月22日,左权将军在太行山深处写下对妻女的深深思念。3天后,在山西辽县十字岭,左权在指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不幸牺牲,以身殉国,年仅37岁。
再过2天,便是他心爱的女儿左太北的两岁生日。那一声声“念、念、念、念”,终成绝响。
风雨飘摇际,英雄少年时
1905年,左权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国政局动荡、列强环伺。1915年,10岁的左权听到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消息,愤然在夹书板上写下了“勿忘五九国耻,五月九忆国仇”,稚嫩却有力的笔迹中,流露出一个少年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20岁那年,左权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他从苏联学成归来,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在硝烟与烽火淬炼的军旅岁月中,左权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将领。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挺进华北,奔赴抗日前线。“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这句赤诚的誓言,是左权奔赴前线途中写给母亲家书里的一句话。此时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已经成为了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核心成员,协助指挥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烽火别妻女,“念、念”成绝笔
1939年4月,左权与刘志兰结婚。翌年盛夏,他怀抱三个月大的女儿左太北,与妻子拍下一张全家福。面对镜头,素来严肃的左权将军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那是初为人父时最真实的幸福感。然而,为了全身心投入即将到来的百团大战,他只能将这份珍贵的幸福封存于照片之中,毅然将亲人送去了延安。
“本来分别是感痛苦的,但为了工作,为了进步,为了于党有益,分别也就没有什么了。”
他在信中这样安慰妻子,也这样勉励自己。此后的日子里,一封封穿越烽火的家书成了维系他们一家人的重要纽带。字里行间,既展现了左权将军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也流露出他作为丈夫和父亲对家人藏不住的牵挂。
百团大战告捷,战士们在焦土上开辟出一方花园。平日里总在地图前思考作战方案的左权,却为此驻足:“院子里种了许多花,可惜的就是缺兰。每次打开门帘,见到各种花的时候,就想着我的兰,我最亲爱的兰。”明明盼着妻子能陪在自己身边,却总在信中鼓励她安心完成学业。
军务再繁忙,他也始终惦记着一天天长大的女儿。他常捧着女儿的照片端详,将发表文章的稿费攒起来,托人买花布给女儿缝制衣裳。信中絮语浸透了慈父柔情:“小东西还是很怕冷的。今冬怎样?手脚没有冻坏吧?前寄的小棉衣能穿吗?”“小天使”“小可爱”这些亲昵称谓的背后,是将军铮铮铁骨下一颗柔软的心。听到和女儿同龄的孩子奶声奶气地叫着“爸爸妈妈”时,他也会看着出神,“想来北北一定很好玩,很可爱”;行军时看到敌后遇难的孩子,他又忍不住揪心:“听说该小孩被鬼子打了一枪后,痛苦了好几个钟头才死,真是可怜。”
“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1942年5月22日晚,此时左权与家人已经分别21个月,他在家书中描绘着一家三口团聚的温馨场景,却笔锋忽转:“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念、念、念、念。”落笔之后,他将对家的眷恋压进心底,转身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
三天后,十字岭上,日军炮弹击中了他。
家书抵万金,山河存热血
左权将军牺牲后,十字岭上立起一块石碑。83年来,石碑前鲜花不断。巍巍青山从未忘记,中华大地曾有怎样的热血挥洒;滔滔江河始终记得,在民族存亡之际是谁挺起了脊梁。
十四年抗战,多少英烈诀别父母妻儿,浴血疆场。他们将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倾注于一纸家书,纸短情长,字重千钧,映照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凝聚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如今,硝烟远去,山河日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来当信使,将那些未及送达的思念和牵挂、那些未曾看到的胜利和繁荣,送给抗战英雄:因为你们,山河无恙。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制丨王敬东
策划丨宫宇 姚抒廷
编辑丨阚纯裕
制作丨吴瑕 刘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