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福州,有一条跨越2200多年未曾移位的城市文化中轴线——它串联起古城的历史脉络,承载着闽都的独特气韵。围绕这条一脉相承的城市文化中轴线,福州正不断书写“活力宜居”的城市新篇章。
这个暑假,烟台山商业街每天的游客数量都超5万人次。据了解,有很多即将开业的店铺正在进行最后的筹备,其中就包括10家福州首店和两家品牌旗舰店。
山路蜿蜒、店铺林立,“好拍、好逛、好玩”已成为游客们对烟台山的共识。不同于其他商业街区,烟台山最大的特点是依山进行立体分层规划。从下到上划分为山脚商业街、山腰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山顶的市民休闲公园3个功能各异的区域。近300家特色店铺,从买手店、咖啡厅到文创空间依山而建。
围绕着年轻人的喜好,烟台山精准布局,引入止痒商店、哭喊中心等设计感与话题性兼具的设计师品牌和潮牌,满足年轻人个性化表达和社交展示需求。
2025年上半年,新开业的50多家店铺中,有40多家是运营团队重新进行了调整,众多店铺坚持“一城一店”的独特定位。
在持续迭代商业内容的同时,烟台山还注重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将文化遗存转化为新颖的消费场景。
顺山而上,在这座建筑面前有这样一个文物登记点的铭牌。如今,这个1923年的老洋房在经过保护性修缮之后,变成城市文创展示空间,古厝建筑也焕发了新活力。
老屋新用、老店新业、老街新景,烟台山的品牌组合不再是“卖货”,而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来这里不是为了买生活必需品,而是为了社交、打卡、探索新事物,为审美和体验付费。
截至8月24日,烟台山街区客流同比增长8.3%,销售额同比增长11.8%,18—34岁的年轻消费者超过70%,显示出强劲的消费潜力。千年中轴线上的“古今对话”
离开烟台山,顺着福州城市文化中轴线一路向北,便抵达了上下杭、三坊七巷与朱紫坊这几处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福州市充分尊重街区各自特质,通过创新运营持续激发街区活力,让城市文脉历久弥新。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专门为暑期旅客打造了沉浸式非遗快闪——良辰美景上下杭。三条簪、闽剧、畲族歌舞、线狮等多项精彩的非遗技艺表演让不少游客直呼过瘾。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从明清时期就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保存有大量城市非遗资源,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之称。利用这些非遗资源,在上下杭随处可见非遗体验。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游客们穿行坊巷,最显眼的是各种古风古韵的传统妆造。
从鲜为人知的地方非遗到火遍全网的特色旅拍体验,如今,“ 三条簪”已经成为福州文旅的流量新“密码”。围绕着“非遗+”主题,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积极引进福建省内外非遗企业近30家入驻,推出非遗艺术空间、非遗主题餐厅等项目。同时,集中展示省内外各级非遗项目近200项,全面打造“非遗主题街区”。
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北面是福州的地标性景点——三坊七巷。从7月到现在,整个街区客流量超过420万人次。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品尝地道福州风味,还能看到甚至上手体验小吃的制作过程。
过去三坊七巷以静态展示为主,现在更加注重非遗文化的互动体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三坊七巷累计举办非遗体验活动300余场,吸引游客量超1353万人次。
目前,在这条城市文化中轴线上,有200多处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被保护修复,400多处历史风貌建筑经过保护修复全部对外开放。从“保下来”到“活过来”再到“火起来”,福州正在把城市文化中轴线地标串珠成链,通过新业态推动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沿千年历史文脉 筑活力宜居新城
沿着福州城市文化中轴线来到最北端,就是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这里不仅是福州城市发展的起源,更是贯穿古今的历史见证者。如今,这里更是修建了开放式公园,成为福州建设活力宜居城市的一扇生动窗口,映照出一座城市对人文关怀与生态品质的不懈追求。
清晨的冶山春秋园里,晨练的老人们舒展身姿,孩童们追逐着、嬉笑着。这座占地13公顷的开放式公园,它所在的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是福州城建史的起点。
经过对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福州市将其打造成了开放式的城市文化公园。没有围墙、不收门票,草木扶疏之间,古老的城墙基址、出土文物展示区与市民的晨练声、孩子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
今年65岁的陈君国告诉记者,他从小就住在这里,见证了冶山春秋园的变迁。
更令陈君国高兴的是,不仅“家门口”有了公园,他住的中山社区也成了福州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试点,菜市场、社区卫生站、小学、咖啡馆、公交站点……所有基础服务设施都在步行一刻钟的范围内可达。
如今,福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这份“家门口”的幸福,不仅来自便捷的生活圈、开阔的公园绿地,还源于清澈的水岸空间与优美的滨水环境。
福州河网密度位居国内城市前列。近年来,福州系统推进内涝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污染源管控与水系周边环境提升,多项方案同步实施、环环相扣,实现全链条水生态治理。
与此同时,福州积极推动河湖生态价值向市民生活转化,1500多个公园遍布全市,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络,将绿色生态融入城市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