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也是我国首部AI领域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6大行动。中国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应用,按下快进键。
“人工智能+”6大行动包括+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这6大重点领域面向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员工、消费者、政府部门、全球伙伴等各类主体,涵盖各行各业。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 徐强:我们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有丰富的运用场景,如果从产业的角度上讲,我们是门类齐全,各个产业都有应用场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 霍福鹏:更精准抓住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更好推动人工智能“不会用”“不好用”“不能用”等问题的解决,加速场景开放和供需对接,释放更大应用潜力。
《意见》提出,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等8个方面构建人工智能的基础支撑体系。到2027年、2030年,我国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9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副处长 易成岐:70%,我们认为的话在2027年应该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标准,(人工智能)得先进行渗透之后,才能够有机的地融合,产生涌现的这样的一个效应,最后达到指数级的一个效能。
多项务实举措使“人工智能+”成为产业迭代“导航图”和“技能包”
针对人工智能在应用落地中存在的问题,《意见》针对每个领域,分别提出与之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一张清晰的产业迭代“导航图”和一个实用的“技能包”。
在科技方面,提出运用人工智能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助力“从1到N”技术迭代。
在产业方面,首次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推动全要素智能化发展,让智能融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在消费方面,提出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打造体验消费、认知消费等新场景,催生AI手机、AI电脑、AI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商万店。
在民生方面,从工作、学习、生活等角度,提出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助力大规模因材施教,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 霍福鹏: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帮助改善传统岗位工作环境。利用机器人完成高空作业,可极大降低操作人员安全风险。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可优化百姓生活服务体验。
在治理方面,从社会、安全、生态三个角度提出“人工智能+”治理蓝图,比如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等。
在全球合作方面,把人工智能作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助力各国平等参与智能化进程。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 徐强:我们希望能够开放,包括我们现在国内特别推崇人工智能的开源,那么开源实际上是最大的安全,让大家来共同参与共治,这个时候人工智能的发展才符合我们更广泛的大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