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深山菌棒遇上智能温控,当传统菇农对话首席专家,重庆食用菌产业正上演一场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产业革命。日前,2025重庆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璧山区举行,这场以“科技赋能产业·建设山城菌都”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甩出菌种研发、数字营销等硬核干货,更勾勒出小蘑菇撑起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智能车间见证:从“靠天种菇”到“数字育菌”的跃迁
在璧山科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与生源食用菌公司生产现场,标准化的智能出菇车间虽不在生产季,却以金属菌架的立体架构、预埋的温控管线等硬件矩阵,勾勒出数字农业的筋骨。与会者触摸着食品级不锈钢菌架的承重结构,观摩墙上公示的《智能化栽培流程手册》,直观感受科技如何将“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重构为可预设、可调控的数字育菌体系。
璧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平介绍,这套智能化设施使璧山区菌菇年产量稳定在700万袋,带动5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2万元。“产业链延伸让每公斤菌菇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他指向产品展示区的菌汤包与多糖保健品,“智能车间不仅是种菇场所,更是打通‘种植-加工-康养’全链条的枢纽。”
重庆市食用菌协会秘书长郑勇揭示背后逻辑:“重庆已形成‘山下冬菇、山上夏菇’的错季生产格局,智能设施的价值在于打破季节限制,让科技成为永不休眠的‘种菇管家’。”这种“数字育菌”模式,正将重庆的山水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作为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当地已驯化栽培20多个品种,智能车间则为野生种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标准化试验场。
“首席科学家”站台:从“下饭菜”到“养生神器”的进化
“别让蘑菇只当‘下饭菜’,要让它成为‘养生神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晨阳的发言直击产业痛点。在题为“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报告中,他用详实数据揭示行业变革方向:全球食用菌消费正从“美味初级需求”向“营养健康终极目标”升级,日本、欧美等地的菌菇保健品占比已达45%,而我国这一数据仅为12%。
“降本提质是突围关键,企业得让蘑菇住上‘空调房’!”黄晨阳强调,工厂化、智能化生产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他举例,福建某企业通过智能温控使杏鲍菇污染率从15%降至3%,单吨生产成本下降800元。这组数据让台下南川区菇农黄吉连连点头,他的高山平菇基地刚投入50万元改造温控系统,产量就提升了20%。
重庆师范大学杜习慧教授团队的发现则让重庆成为全国焦点。她披露,团队在重庆山区发现13个黄色羊肚菌物种,包括2个新种、3个新描述物种,其中六妹羊肚菌和百栖羊肚菌已实现人工栽培。“这些野生种质资源就像‘特种部队’,为品种选育提供了战略储备。”杜习慧展示的显微镜照片中,新种羊肚菌的褶皱结构清晰可见,其氨基酸含量比普通品种高18%。
乡土专家亮招:从“靠天吃饭”到“数字冲浪”
“主栽品种别超过3年,每年必须试种新货!”巴南区菌种老板周敏的“换种法则”让全场记满笔记。她比喻菌种退化就像手机卡顿,自己的“2-3年更新周期”让平菇优品率保持在95%以上。这种“喜新厌旧”的育种哲学,正是破解产业同质化的密钥。
羊肚菌外营养袋栽培技术发明人、重庆美哉菌业技术总监谭方河的“自然出菇理论”引发热议。他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羊肚菌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静”种植模式——即减少人为干扰、维持环境稳定——可使产量提升30%以上。这一理论颠覆了传统栽培理念,为高端食用菌种植提供了技术革新方向。
云阳县康诺菌业总经理王银则上演“学历天花板”逆袭。这位研究生把实验室搬进厂房,独创的“自然出菇模式”让羊肚菌产量狂飙。他的生产车间里,温湿度传感器每10分钟记录一次数据,电脑根据算法自动调节通风系统,这套“产学研”组合拳让传统菇农看呆。
在数字经济战场,涪陵区小敏农场主吴小敏的“三合一”模式堪称教科书:线下搞采摘体验,线上开直播带货,年销突破500万元。“别瞎直播了,要让线上客户爬进线下!”她的秘诀是用短视频展示菌棒培育全过程,再用“菌菇宴”体验课锁住精准客户。更狠的是石柱县侯芙蓉,她带着团队抱上“与辉同行”等千万级网红大腿,玩出“短视频+直播+商务”铁三角,让深山羊肚菌坐上数字经济火箭。
平菇破局:“低端高端化”的逆袭之路
“平菇不是低端,是我们没做出高端价值!”会议期间的平菇专题座谈会上,育种专家何志丹的话点醒众人。这场以“低端品种高端卖,高端品种低端卖”为主题的头脑风暴,直击重庆平菇产业痛点:散户经营为主、技术规程缺失、深加工空白。
“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就是我们的天然优势。”南川区菇农黄吉的经验引发共鸣。重庆丘陵山地的立体气候,让山下、山上分季种植成为可能,若实现全年供应,价格波动幅度可缩小40%。参会者达成共识:提升优品率、建立分级标准、开发即食产品,让平菇从“菜市场常客”变身“便利店新宠”。
重庆市食用菌协会会长毕麦的建议颇具前瞻性:“要从《本草纲目》里找灵感。”他正在打造百菇康养产业链,将平菇多糖提取用于保健品开发。这种“从田间到健康”的价值跃升,正是“低端高端化”的核心要义。协会已计划组织专家团队,为高山平菇种植制定“叶片饱满、色泽鲜亮、肉质厚实”的品质标准。
未来已来:山城菌都的“三板斧”
研讨会最后,三家“菌界劳模”企业被颁奖,他们手中的“三板斧”正是产业突围的关键:品种创新、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在生源食用菌公司,负责人的呼吁引发共鸣:“别搞低价内卷,要卷科技和品质!”其展示的菌菇多糖检测报告显示,通过深层发酵技术,有效成分含量比传统工艺提高2.3倍。
这场从技术到市场的全链条狂欢,正在把重庆推向“山城菌都”的C位。当蘑菇学会玩科技、搞直播、拼品质,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便有了生动注脚。正如一位老菇农在智能车间前的感叹:“种了一辈子蘑菇,没想到现在要看屏幕调温度,这小蘑菇真是撑起了‘黄金伞’!”
记者手记:从璧山智能车间到武陵山种植基地,重庆食用菌产业的蜕变印证了一个真理:乡村振兴不是守着老手艺吃老本,而是让科技赋能传统、让创新激活资源。当200位新农人带着“菌种更新法则”“数字营销秘籍”返回山野,这些散落的科技星火,终将燎原成产业兴旺的璀璨星河。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