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近年来,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很多部队增设了新岗位、列装了新装备,对官兵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但一些新组建单位却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
陆军某旅着眼部队转型和任务需要,打破常规做法,在旅党委领导下,由机关根据岗位编制向基层征集人才,基层结合机关需求精准选配人才,通过科学定岗等方式,加快培养人才,取得明显成效。其经验做法值得各基层单位尤其是新组建部队借鉴。
★
初夏时节,陆军某旅各营连公示栏前,官兵们三五成群围着机关张贴的一份“招才”通知议论纷纷。
“下阶段预计扩充中高级修理专业技师2人、光电对抗专业技师1人、爆破专业技师3人……”记者看到,这份通知不仅明确了相应岗位的专业人数和选配标准,还在火力引导、无人智能等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上有所侧重,要求各营连党组织择优遴选推荐。
经过了解,记者得知,这样的“招才”方式在该旅不是第一次,很多基层官兵已经在新的岗位发光发热。以往,选培专业骨干一般由各营连提报需求,机关根据指标名额筛选合适人员安排学习培训。然而,由于该旅正处于改革调整期,一批新组建单位及新装备的出现,导致部分官兵能力素质难以适应新的岗位要求。
二级上士陈曦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前些年,该旅组建某新型无人机分队。当时,由于缺乏相关专业骨干,陈曦所在侦察营考虑他素质全面,且有无人机操作经验,决定让他转岗当无人机操作手。
然而,转岗容易适岗难。学历层次低、专业技能欠缺……几次训练后,陈曦和一同转岗来的战友都不同程度感到,自身能力与新岗位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那段时间,强烈的‘本领恐慌’倒逼着我们没日没夜地学理论、练操作。”陈曦告诉记者,为了提升专业能力,旅队为他们临时组织了补差补弱集训班,尽最大努力协调场地、教材和装备,同时邀请友邻单位相关专业骨干、院校专家现场指导帮带。
但这种突击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给旅里增加了统训压力,更让受训官兵吃不消。这让该旅领导认识到:部队转型建设期间,只有提前精准培养适岗人才,制订体系化培养方案,才能确保“人才供给侧”与“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实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
为此,他们打破专业骨干的选培模式,统筹全旅现阶段人才需求,聚焦联合作战指挥员、小特专业教练员、新质课目战斗员等紧缺人才岗位,向基层下发“人才订单”,拥有一定专业匹配度和对此专业感兴趣的官兵均可报名。经党组织考察推荐,确定人选后,再由机关各业务科室结合人员能力特点,制订“一人一策”,进行对口培养。
“受益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确定了新的成长目标。”采访中,某连二级上士王云龙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去年初,该旅下发光电对抗专业人才“订单”,对光电专业感兴趣的王云龙主动报了名。随即,结合王云龙个人情况,该旅信息保障科第一时间为他申请光电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提供复习资料,并同步跟踪训练进展。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王云龙能力提升很快,顺利通过光电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成功转岗。
据了解,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施行近一年来,该旅仅光电对抗专业缺编率就较去年减少了70%,人力指标与战力指标匹配率大幅提升。此外,随着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到各个岗位,机关下发的“订单”也从“解决岗位空缺”向“锻造专精人才”转变。
有一次,该旅得到选派人员赴外单位学习培训、锤炼提升联合作战能力的机会。为了公平起见,他们将这些指标以“订单”形式下发至基层。某摩步营段营长凭借多次参加联演联训的经历,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学成归来,段营长不仅总结出多项创新成果,还将其应用到基础训练和重大演训任务中,取得良好效果。
该旅人力资源科管科长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结合部队任务需要,动态调整育人方式方法,形成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使人才队伍建设的“准星”始终对准战斗力建设的“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