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在宁夏农垦前进农场的万亩生态养殖基地,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水上春耕图”正缓缓铺展。银鳞闪烁的鱼苗顺着滑道欢快地跃入碧波,满载蟹苗的运输车跨越千里从江苏抵达塘口,技术人员严谨地测算着虾苗的投放密度,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产气息。作为宁夏农垦集团现代农业转型的先行者,前进农场秉持“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全链发展”战略导向,在水产养殖上精心布局,今年,分步投放鳙鱼、草鱼等苗种超10万尾,扣蟹蟹苗7500斤,大眼幼体蟹苗1000斤,投放抱籽小龙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50余万只。预计中秋前后,将迎来特色水产品丰收季,为西北地区水产供给注入新活力。
前进农场充分依托丰富的生态大水域资源,创新构建了“以鱼养水、以水养鱼”生态循环系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今年,农场重点投放的鲢鱼、草鱼等滤食性、草食性鱼种,单尾规格均在 1 斤以上,比常规投放标准提升了30%。这些鱼儿堪称水体的“生态卫士”,它们不仅能高效吸收水体富营养化物质,还能通过科学种群调控,助力渔业生态修复。经过连续三年科学投放,这一举措成效显著,湖区氮磷钾含量下降了20%,同时促进渔业增产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构筑起坚实屏障。
在前进农场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来自江苏的2500斤优质蟹苗和自主繁育的6000斤扣蟹蟹苗正适应着新环境。农场借助“耐盐碱驯化”技术,让这批蟹苗的盐碱水适应能力提高了10%,规模化养殖成活率突破90%。前进农场与苏州市蟹苗培育基地紧密合作,深入探索,将江南成熟的养蟹经验与西北独特的水土特性深度结合。如今,千亩蟹塘已形成精细化管理、精准饲养管理体系,预计到中秋上市期,将产出20吨高品质大闸蟹,有效填补宁夏河蟹规模化养殖空白,曾经的盐碱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黄金塘”。
走进农场的百亩虾塘,碧绿的水体中,藻类与虾群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农场首次采用“藻层净水,中层养虾”立体养殖模式,通过培育伊乐藻来净化水质,伊乐藻还能为小龙虾提供天然生物饵料。这种创新模式带来了诸多优势,养殖尾水处理成本降低10%,饲养成本降低20%,养殖出的虾体饱满度明显优于传统养殖方式。预计8月初首批“藻育小龙虾”就将上市。
“春放万尾千池跃,秋捕银鳞满船归”。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前进农场以科技为有力翅膀,以生态为坚实基础,深耕这片蓝色沃土,全力书写着塞上江南“渔业革命”的崭新篇章,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