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媒体见面会在上海举行。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主演、竞梅演员黄瑞妮与现场观众分享秦腔《赵五娘》背后的精彩故事。
剧院改制焕新机 人才培养成果丰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和银川市秦腔剧团于2011年合并改制而成。宁夏演艺集团党委委员、秦腔剧院书记、经理侯艳介绍,合并后的剧院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呈现年轻化态势,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方面,剧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一任院长柳萍带领团队创作出现代戏三部曲,其中两部荣获文华奖,演员们也屡获佳绩。
经典移植绽新花 角色打磨展匠心
《赵五娘》的创排有着独特渊源,早在两院团合并前,该剧就已在银川市秦腔剧团进行改编演出。导演李小六和编剧朱学认为原剧在赵五娘情感抒发上有所欠缺,于是精心创作了一段在赵五娘吃糠、公婆去世后的唱段,将赵五娘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全剧亮点,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黄瑞妮与《赵五娘》相伴十余年,在不断打磨角色过程中收获颇丰。此次“老戏新唱”,她从唱腔、表演、身段等方面进行提升。塑造赵五娘这一角色的难点在于把握“哀而不伤”的尺度,既要展现人物的悲情,又要凸显其精神支柱。在声腔上,她摒弃以往过度迎合观众的饱满情感表达,将情绪融入唱词,精准传递给观众。
剧情跌宕引共鸣 南北融合显特色
秦腔《赵五娘》凭借精彩剧情和独特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尤其是年轻戏迷。宁夏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俞海涛表示,传统戏能够流传的关键在于“真善美”的内核和精彩剧情。《赵五娘》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调整,为适应秦腔豪迈的风格,增加了大段抒发赵五娘情绪的唱腔,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到人物情感。
黄瑞妮认为,《赵五娘》的亮点在于人物立体、剧情跌宕,且在唱腔、身段和情绪变化上进行了精心调整,力求用情感打动观众。侯艳补充道,该剧在移植过程中融合了南北特色,比如梦境戏,既有南方剧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又融入秦腔的舞蹈元素和现代艺术手法,给观众带来全新观剧体验。
面对媒体提问,黄瑞妮分享了从舞蹈演员转型为戏曲演员经历。她表示,这一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舞蹈注重肢体语言,而戏曲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艺术,需要不断学习、练习和观摩,才能在舞台上站稳脚跟。
在艺术导赏环节,黄瑞妮详细介绍了《赵五娘》中的经典片段。从赵五娘看到书信的情绪起伏,到蔡伯喈的梦境、面临的抉择,再到赵五娘吃糠、上京寻夫等情节,以及剧中人物马琼花的善良之举,黄瑞妮的讲解让观众对剧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还展示了剧中的水袖技巧、搓步等表演技巧,以及独特的画像情节,充分展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
历经多年雕琢,终有绽放一刻。相信秦腔《赵五娘》会在上海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秦腔的世界,为传统戏曲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