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当前位置:新闻 > 香港 > 正文
立法會選舉 | 新界北5將角逐 北都機遇成政綱重點
2025-11-18 来源:香港文匯網

圖為洪水橋發展區。(香港文匯報資料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引擎,勢必令新界北區滄海桑田,故第八屆立法會換屆選舉新界北地方選區的5位候選人,將抓緊北都區機遇作為政綱重點,有候選人關注提振北都發展速度,改善北都的交通規劃,並建議完善新界北教育配套、醫療配套;也有候選人倡議將北都建設成宜居宜業宜遊社區。同時,候選人也關注青年向上流的問題,倡議設立「青年置業儲蓄計劃」;也有候選人希望運用多年積累的實幹經驗,制定惠及新界北基層與中產人士的政策。

分階開通北環線 牛潭尾教學醫院速上馬

1號候選人,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北區區議員譚鎮國的政綱重點着墨於北都區發展。他表示,北部都會區項目關乎香港未來,期望能充分運用他在商界、教育界等多個界別的跨界背景、豐富經驗與專業能力,推動北都發展提速提效。他提出「提速北都,為你增值」的競選口號,並提出「五項提速,七大增值方向」政綱。

譚鎮國表示,新界北區的交通基建需提速,建議北環線及北都公路加快興建,分階段開通,配合發展。他又倡議每季舉辦大型招聘會,對接區內招聘及就業需求。對於社福配套,他建議增加社區設施及服務,照顧基層居民所需。

醫療服務提速方面,譚鎮國建議加快擴建北區醫院及天水圍醫院,推動牛潭尾教學醫院盡快上馬,爭取新增新界北聯網,整合並提升資源。最後是促進政府機構入駐北都區,譚鎮國解釋,政府部門應帶頭進駐北都,起示範作用帶動當區經濟活動。同時,大學城必須加快上馬,率先為北都注入動力。

經濟增值方面,譚鎮國建議政府主動出擊,簡化申請流程,為企業度身訂造落戶方案,吸引龍頭企業落戶,同時令有意落戶企業可享一站通辦的便利。

譚鎮國又提出基建增值,建議密切跟進並監察北都以至多個工程項目和進度,以做到基建先行,工程費用合理。他又倡議發展地區經濟,用好新界北自然及文化資源,打造藍綠康樂特色旅遊。

就業增值方面,譚鎮國認為應落實職住均衡,居民共享紅利。他提出推動新界北區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完善交通配套,便利區內通勤通學,令市民分享到新界北發展的紅利。

配套增值方面,譚鎮國表示,古洞北/粉嶺北的公營房屋未來數年將分階段落成,數以萬計新人口遷入,他承諾當選後會監督醫療、交通、教育、社福等配套適時到位,同時他亦建議聯繫商界及社福界,善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做到商社合作促進新界北穩步發展。

建跨越雞嶺迴旋處新車道 助青年儲蓄置業

2號候選人、北區區議員曾勁聰今次參選立法會新界北地方選區。他表示,自己與工聯會團隊服務北區和天水圍社區超過20年,得到工聯會和市民的認同,例如早前在上水天平邨天明樓發生停電事件,他連續兩晚通宵在天平邨留守,隨時候命支援街坊,他幽默形容該次經歷傳承前輩王國興「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精神。

故今次競選他亦提出「深耕北都」的口號,期望在經濟轉型下,北部都會區能有更多工作機會。他強調,希望可以建設北都成為一個宜居、宜工作的地方,為香港發展更上一層樓。

曾勁聰的政綱聚焦三大方向,包括交通規劃、產業發展以及青年置業。交通方面,曾勁聰指隨着北部都會區規劃逐步推展,區內將迎來大量住宅、商業及創科發展,人口急增,交通需求勢必飆升。而現時北區交通配套相對不足,口岸設施及道路容量面對沉重壓力,尤其在繁忙時段更易出現嚴重交通擠塞情況,影響市民日常出行。

他表示,關注到古洞北交通壓力日增,須前瞻部署確保「全程暢通」。短期內應優先推動兩項工程:一是興建跨越雞嶺迴旋處的新車道,提升交通應變能力;二是擴闊古洞北至大頭嶺瓶頸路段,改善車流容量。中長期則建議加快東涌線延線及北環線建設,分散人流車流。定期檢視優化方案,保障市民舒適出行。

鞏固優勢產業方面,曾勁聰建議「拚經濟」須優先鞏固金融、貿易、航運三大中心優勢。掌握行業發展趨勢,推動培訓,為產業發展提供所需人才。同時善用旅遊資源,吸引高消費旅客,促進消費與就業,推動經濟多元繁榮發展。

至於推動青年置業方面,曾勁聰表示工聯會曾於去年倡議政府推出「青年置業儲蓄計劃」,讓青年每月供款購買政府債券,到期時提取本金及利息作為置業首期,並獲選樓權,亦可於北部都會區預留資助房屋用地,供參加計劃的青年認購,促進向上流動。

鼓勵名校直資校遷入 北都建完善單車徑

3號候選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元朗區區議員沈豪傑表示,自2011年開始服務社區,多年來見證元朗綜合服務大樓、天水圍醫院、港鐵北環線工程等惠民設施開展工程及陸續落成。他的政綱聚焦四個「全面」,包括全面提升北部都會區發展速度、優化新界北教育配套、改善新界北醫療設施以及建設關愛安全社區。

在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方面,沈豪傑承諾當選會以法律專業為「發展北都專屬法例」出謀獻力,並建議加快北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落實港深西部鐵路、北環線、十一號幹線及北都公路。他又建議政府在北部都會區興建完善的單車徑,雞嶺及大頭嶺迴旋處引入智能交通燈,解決交通擠塞問題,方便居民出行。

他特別關心新界北區本地就業,承諾將推動政府加快引入更多高端專業服務,為中產人士創造本地就業,達至職住平衡;又建議保障受收地影響居民的合法權益,敦促政府加快繳付收地賠償。

在優化教育配套方面,沈豪傑倡議推動政府在北都預留更多土地興建國際學校;並建議鼓勵香港名校和直資學校遷入新界北或設置分校。他又建議加快大學城建設,在北都設立全國高校區域轉移轉化中心,並建議加強資源防止校園欺凌和學童自殺問題,及照顧有特殊需要兒童(SEN)。

在改善新界北醫療設施方面,沈豪傑建議推動政府降低醫療成本和收費,降低公立醫院收費,減輕市民負擔。他又建議推動天水圍醫院擴建工程、洪水橋醫院工程、牛潭尾教學醫院規劃和監察北區醫院擴建工程進度,以及落實將北區地區康健站提升為地區康健中心,並倡議在新界北興建私家醫院。

沈豪傑關心精神健康問題,建議增加精神健康的醫療資源,推動立法保護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免受社交媒體的影響。同時建議設立「騙案受害人訴訟基金」,協助受害者追討被騙款項。

尋外國院校合作搶人才 增設智能停車場

4號候選人、沙田區區議員廖子聰服務新界超過十年,深入了解基層與中產的實際需要,他希望運用多年積累的實幹經驗,全力推動新界北發展,制定惠及新界北居民的公共政策,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他的政綱聚焦北部都會區發展、提升醫療服務質素以及促進生育和家庭福祉等議題。

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方面,廖子聰建議促進人流、資金、科技和信息交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樞紐。他又建議,藉着「北都大學城」的機遇,尋求與外國院校合作,爭取更多優秀人才來港。

他提出,政府應就智能製造、物聯網、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應用發展趨勢作事先規劃,提升香港算力及電力網絡韌性,他承諾會擔當政商民之間的橋樑,積極協調不同持份者,務求合作共贏,促進北都與自然環境融合發展。

廖子聰又提出堅定落實「一國兩制」,維護國家安全,共同承擔創新改革使命;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強化「內聯外通」角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議促進金融市場各板塊均衡發展,以傳統金融優勢支持金融科技、綠色金融及數字資產等新興板塊,並倡議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機遇,促進口岸經濟,釋放邊境發展潛力。

在完善交通規劃方面,廖子聰提出推動興建新界東第二條南北鐵路,並在走線上與東鐵線、吐露港公路及規劃中的沙田繞道互補,覆蓋香園圍口岸、文錦渡、打鼓嶺、粉嶺南北等地。為紓緩新界北停車難,廖子聰要求重新規劃新界北泊車位,研究在合適的地點增設智能停車場,以應對大型商用車、私家車(包括電動車)及電單車的泊車需求。

醫療方面,廖子聰提出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探討推行更多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為輪候公營醫院服務病人提供更多選擇和彈性。在促進生育與家庭福祉方面,廖子聰建議增加幼兒中心服務及社區保姆名額,研究提高補貼金額,䆁放婦女勞動力。

推動綠色智慧運輸 盼洪水橋設私立醫院

5號候選人、北區區議員姚銘的政綱濃墨重彩擘畫對北部都會區的願景。他表示,新界北地區在北都規劃倡議公布前,長期被視為香港邊陲地帶,交通不便且缺乏就業機會。隨着現今北部都會區成為香港發展重點,不僅要考慮發展,更要惠及本區居民,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社區。他以「幸福北都」為理念,提出十大競選政綱,關注北部都會區區內發展、維護國家安全以及照顧弱勢群體等議題。

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方面,姚銘建議北環線建設進一步提速,建議策略性分階段啟用車站。在完善交通規劃方面,他提出推動綠色智慧運輸系統。在針對職住不均問題上,姚銘提出設立北都專屬招聘平台。除持續發展大學城外,姚銘強調需豐富不同類型中學選擇。北都行政體系方面,姚銘建議升格後的北都區統籌辦宜加入熟悉不同產業的代表。至於北都區內醫療服務,姚銘建議提升社區公營醫療,研究洪水橋設私立醫院。

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姚銘表示將全力參與法制完善,支持政府執行國安法律,並指應堅持反對西方干預,主動發聲捍衛國家利益。他又建議善用國際輿論渠道,對內對外說好中國故事。弘揚愛國主義方面,姚銘建議設立愛國主義網站,善用各區歷史建築,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涵;並建議鼓勵民間推動教育,共同推廣中華文化節慶。

在融入國家發展方面,姚銘建議需善用內聯外通優勢,聯同內地企業併船出海,以及藉「十五五」規劃建議,繼續發展產業惠及民生,以及爭取盡快加入RCEP推動國際貿易及合作。

姚銘同時提出多項民生措施,包括加強公營夜診服務,支援不同階層的夜間診治需求,提高私營醫療透明,制訂公營牙科計劃,完善各項牙科保健服務。

房屋方面,姚銘建議重推出售公屋計劃,研究出售個別屋邨單位。同時建議培育人工智能人才以及本地頂尖編程人才,優化各類職業教育,因應產業發展所需人才。

責任編輯: 張岩 0 已點過讚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