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围绕“跨文化、跨时代、跨载体”三大维度开展了三场焦点对话活动。与会嘉宾从影像传播、技术革新与舞台艺术转化等角度展开深度探讨,不仅展现了纪录电影作为艺术形态的多元可能性,更彰显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价值。
跨文化:在“平视”中构建理解之桥
首场对话《影像为桥:跨越文化的生活对话》聚焦纪录电影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促进理解与共情的文化载体,探讨跨文化创作的真实性、伦理尺度与传播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尹成奎教授认为,真正的共鸣来自具体的文化连接点,而非抽象的宏大叙事,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但人类对美好情感、共同经历的感知是相通的。
中央新影集团导演陈庆强调,建立信任的关键在于“时间”与“真诚”,纪录片不仅是影像记录,更是一场始于拍摄前、延续至放映后的长尾式跨文化交流。

跨时代:在技术狂飙中守护真实之锚
第二场对话《新技术赋能:纪录电影视听呈现的“新境界”》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AIGC等前沿技术对纪录片创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度思辨。
“真实是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契约。”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会长江海洋强调,面对AI浪潮,技术可以升级,但“真实”不可让渡。这一观点振聋发聩,直指技术伦理的核心——技术应服务于艺术表达,而非取代艺术本身。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摄影工作委员会会长梁明则持更为开放的态度。他认为,技术是电影创作的“翅膀”,技术赋能可以极大地提升影像质感与观众沉浸感。他特别提到,“AI并非全然替代实拍,而是辅助创作的工具——如用AI还原千年前陶器烧制过程,既弥补了历史影像缺失,又增强了叙事感染力。”他主张“人驾驭技术”,在真实基础上借助AI优化画面、提升审美,让纪录片“飞得更远”。

跨载体:在“在场”与“再现”间激活传统艺术
第三场对话《光影舞台:舞台表演的电影表达》关注戏曲等传统艺术的电影转化。
北京市曲剧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戴兵坦言,北京曲剧作为地方剧种,传播曾面临巨大困境。“剧场最多容纳2400人,而电影能让艺术跨越时空。”他呼吁影视创作者打破传统拍摄模式,运用多机位、环移镜头等电影语言,放大戏曲的程式美与空间感。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虞晓从观众视角切入,指出“听不懂、看不懂,是观众远离的最大障碍。”他提出加强戏曲审美普及教育,同时呼吁艺术必须与时代对话,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

本次活动直面电影数字化时代技术伦理的深刻挑战,坚持守护真实、以人为本、技术为用的核心共识,既回应了全球化语境下文明对话的迫切需求,也探索了艺术形态在媒介融合中的创新路径。纪录电影正以影像为舟,以真实为舵,在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艺术与大众的航程中,坚定前行,成为时代最沉静而有力的见证者与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