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绘就农耕文化“全图景”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海南率先完成农业文化资源全域性系统普查
2025-11-14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在海南,农业不只是耕种与收获的产业,更是一部镌刻在这片热带土地上的厚重史书。今年5月,海南省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了一场为期5个月、覆盖全省19个市县的农业文化资源全域性系统普查。这次对农业文化资源的系统“翻阅”与“解码”,让我们得以窥见这部热带农业史书中蕴藏的古老智慧与绵长乡愁,更为海南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文化动能。

热带稻作文化:生态智慧,绘就振兴

每年金秋时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山兰稻田里便稻浪翻金,穗香弥漫。丰收景象的背后,是一套适应热带山地环境的轮作休耕体系,凝结着黎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智慧。

2017年,琼中山兰稻作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5年,更凭借其绿色发展实践跻身全国典型案例,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鲜活样本。琼中以山兰稻作文化系统为核心,引导农民在山坡地与旱地上发展节水种植,推广优良品种,不断延伸产业链,为这一传统农耕文化注入新活力。

“一碗山兰饭,一杯山兰酒,黎家苗家处处山兰香。”在琼中,山兰稻不仅是主食,更是黎族文化的情感载体。“我们改造了灌装流水线,显著延长了产品保质期,这为山兰酒走向海外市场创造了可能。”海南山栏酒庄负责人曾凡华介绍,该酒庄在沿袭山兰酒黎族古法酿造的基础上,融入多国酒类工艺精髓,创新推出多款系列产品,2024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山兰稻作文化系统也成为推动农旅融合的宝贵资源。琼中以“山兰丰收文化旅游节”为主线,融合黎苗长桌宴、民族歌舞表演、农耕研学体验等活动,持续激活乡村消费新场景。在琼中和平镇堑对村,千亩山兰稻田成为天然舞台,接连举办多场“堑对乡村音乐节”,累计吸引观众18.7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近4万元。

再将目光投向五指山牙胡村。云雾缭绕之中,牙胡梯田如碧绿丝带缠绕山间。这片总面积4875亩、层叠160余级的“海南第一梯田”展现着另一种稻作文化的生态智慧。

普查团队成员向文倩阐释了其“四度共构”的生态结构:“山顶保留茂密森林,是水源涵养区;山腰开辟层叠梯田,成为黎苗同胞的粮仓;山脚坐落宁静村寨,是人们安居的家园;而串联这一切的,是山间潺潺清流。”这一精巧布局实现了从生态保护到人居生活的和谐统一。

如今,当地通过“存量微改、场景共生”模式,系统性挖掘黎族农耕文化资源,打造“村秀”“丰收节”“开镰节”等特色文旅产品,持续释放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从古老稻种到产业链延伸,从田间地头到文旅舞台,海南正以热带稻作文化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海洋渔业:千年舟楫,向新而行

“刚上岸的马鲛鱼,要不要看看?”在琼海市潭门镇,午后的千年渔港依然人声鼎沸。出海归来的渔民在码头边高声叫卖,当地居民与往来游客穿梭其间,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渔镇日常,也延续着这里不变的渔家本色。

“自三角去银锅用乙辛三更收。”《更路薄》中短短一行字,藏着潭门渔民传承千年闯海的智慧:“三角”“银锅”是渔民对岛礁的命名,“乙辛”是罗盘方位,“三更”是十海里的航程。《更路薄》不仅是海南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南海“耕海牧渔”的有力见证。2008年,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依靠帆船航行的年代,没有卫星定位,当地渔民却读懂了大海的密语。更路簿博物馆馆长、琼海市级更路簿传承人王振忠说:“这里的每一条航线,都要经过无数代的船长在实际航行中反复验证,才能被确认并纳入传承体系。”

而在儋州、临高的潮间带,火山石垒成的“石冲”“行盘”,是潮汐赠予渔民的礼物。它们是利用潮汐的天然捕鱼装置,涨潮时引鱼入内,退潮时瓮中捉鳖。当地渔民口口相传的“潮水歌”,便是以音律呼应着自然的节律。

“这种‘海洋牧场’的原始模型为我们今天的可持续渔业提供了古老而深刻的启示。”向文倩评价道,“它零能耗、零污染,捕捉大鱼,留养小鱼,维护了海洋生态的平衡,值得我们深深致敬。”

如今,这些源自海洋的古老传承,正与现代渔业发展的脉搏相融合。在琼海潭门、临高新盈等地,渔业转型正沿着“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的路径稳步推进。岸上,现代渔业产业园逐步落地;深海,养殖工船与大型网箱陆续布设;而休闲渔业,则通过与旅游融合,开辟出乡村振兴的新航路。

火山岩农业:“火山经济”,点石成金

“通过普查,我们最直观看到的是海南先民的努力和历史农业经验。”向文倩介绍,“他们在一片由火山熔岩构成的、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一套充满逆境求生智慧、化腐朽为神奇的‘火山岩农业生态系统’。”

火山岩农业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宰相韦执谊在公元805年被贬海南后,向村民传授农耕知识,发现火山岩适宜发展耐旱型畜牧业,并引进了雷州山羊。当地人因地制宜,创新性地用火山石搭建封闭羊舍进行圈养,形成了独特的“石山壅羊”养殖传统。这些羊只饮用火山地区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采食嫩枝、新叶、野花、鲜草等上千种火山药用植物,因而肉质“肥而不腻,味极鲜美”。

火山岩也为荔枝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滋养。“这里的荔枝特别甜,秘密就藏在这些石头里。”向文倩解释道,“岩石富含矿物质,在风化中缓慢释放,被果树吸收。同时,石缝成了根系天然的防风港,腐殖质也不易流失。”因此,海口永兴镇的野生荔枝群被誉为“世界罕见的荔枝种质资源宝库”。

随着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催生出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火山经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这片曾经的石漠化土地,正演绎着“点石成金”的现代奇迹。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下,海南已建成首个楼房化石山壅羊智能养殖设施,并依托科研团队技术,将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转化为优质发酵饲料。火山石斛的种植则广泛应用智能化喷灌、水肥一体化及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稀缺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传承千年的火山荔枝耕作技艺,让越来越多的海口农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海口市永兴镇儒林村种植户林清进指着自家新建的两层小楼感慨道:“我们靠着种荔枝,这几年把房子盖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甜!”

这些古老的农业文化资源能被系统发掘与整理,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普查方法。普查项目负责人、海南大学教授任明迅说,以省级为单位的全域农耕文化资源普查无先例可借鉴。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普查工作团队探索出了“网格化普查”与“线索导向”相结合的创新答卷。团队将文献梳理出的293项资源线索,精准落位到全省309个普查网格中,让田野调查从“大海捞针”变为“按图索骥”。乡镇干部与村级组织成为最可靠的“本地向导”,“日清日结”的工作纪律则确保了每一段录音、每一张照片、每一份文字记录都能在记忆最新鲜时被固化下来,共同构筑起真实可信的海南农业文化基因库。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负责同志介绍,本次农业文化资源全域性系统普查共梳理出海南传统农业文化资源69项、现代农业文化资源72项,涵盖种植、养殖、渔文化、农业景观与水利设施等多元类型,全面揭示了海南农业文化资源的独特面貌与保护现状,也为全国农业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海南经验”。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雍敏 邓卫哲 蒋若晴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