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科技兴农的荆楚答卷——湖北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助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2025-11-14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晨光漫过江汉平原的稻田,金色的穗子在风里轻轻摇晃,穗尖饱满的颗粒坠得稻秆微微颔首;云雾缥缈的高山茶园里,沾满露水的嫩芽被轻轻摘下,叶脉舒展间流动着山间清冽的空气;江畔鱼塘边,撒下的渔网打破宁静,鱼尾拍打着水面,鳞片在晨光下闪着温润的光,映出天边渐次铺开的朝霞……

这是荆楚大地最寻常的清晨,却藏着新时代“鱼米之乡”不寻常的勃勃生机。“十四五”以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北省农科院全力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即突破50项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500项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50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50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发展壮大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连续五年写入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科技动能。

科技创新正像一场无声的春雨,浸润着湖北广袤的田垄、山林与河湖,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活力。从粮食安全到产业升级,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记录着湖北农业科技支撑再强化的坚实足迹:突破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61项,集成示范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515项,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56项,建设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56个,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8家,成果转化签订协议1700余项、金额超7亿元,切实推动科技成果“写在荆楚大地上”“长在田野里”。

创新为钥,破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密码

秋日丰收季节,湖北孝感应城市田店镇畅马村的5000亩水稻示范基地里,应城市水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军说,这里是湖北省农科院全要素绿色生产技术及机械化生产试验基地,水稻品种优质率100%,E两优系列多个新品种亩产超过800公斤,亩纯收入1200-1600元,广受农户青睐。

一粒好种,千粒归仓。近年来,湖北省农科院院长、水稻育种专家游艾青带领团队开发国内首款水稻主效功能基因育种液相芯片“稻功芯1号”,攻克籼稻花药培养效率低的技术难关,创建分子模块设计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高档优质稻、农业农村部超级稻等新品种35个,大面积应用推广。其中水稻新品种“E两优2300”创湖北省自育水稻品种单产最高纪录,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E两优19”入选全国“十大名优籼稻”,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协调统一,解决了湖北省中籼稻“高产不优质”的技术难题。打造出国宝桥米、瓦仓大米、竹溪贡米等多个优质米品牌,让更多“湖北粮”端上了国人的餐桌。

小麦地里,“科技良种”也展现着倔强的生命力。江汉平原是我国最南端的小麦主产区,阴雨天多湿度大,受赤霉病等困扰导致小麦产量长期低下。得益于“五五”工程的实施,湖北省农科院选育的高产高抗赤霉病品种捷报频传,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垦麦58”亩产602.6公斤,创湖北省稻茬麦单产纪录。荆州市公安县“轮选112”小麦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625.4公斤,创江汉平原小麦单产新纪录。2025年在天门“鄂麦590”千亩集中连片示范现场,召开了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推进会,力争打造湖北强筋小麦当家品种。在科技的加持下,麦穗饱满,麦芒如剑,证明了江汉平原不仅能够种小麦,更能种出高产小麦。

放眼西去,此时的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却宛如一片清凉的绿洲,露地上一畦畦甘蓝、白菜长势喜人,拱棚内西红柿、辣椒鲜嫩可口……湖北省农科院在宜昌市长阳县设立基地,选育引进多个适合高山栽培品类,种植模式由一茬变多茬、连作变轮作。湖北省高山蔬菜规模全国领先,眼下,“反季节”高山蔬菜乘着冷链车出山,为全国人民夏日餐桌增添了一抹别样色彩。

“墒情怎么样?”“苗情如何?”各个关键农时,专家们深入田间一线,实地调查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土壤墒情与长势,为农户提供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案。与此同时,技术资料也第一时间飞入百姓家——2025年已发放《湖北农业科技防灾抗灾救灾手册》和《农业春季田管及春耕备耕技术措施》1万余份,并通过780场农民培训,让防灾抗灾救灾技术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今年以来,湖北积极开展科技防旱抗旱行动,2400余名技术人员、1660批次服务、覆盖17个市州的密集行动,有力推动了越冬作物春管、春耕备耕及抗旱稳产技术高效落实,显著增强了农业生产的“免疫力”和韧性。

如今,荆楚大地稻浪翻滚、菜畦青翠、瓜果飘香,科技的力量持续书写着“藏粮于技”的湖北篇章,让更多带着泥土芬芳的优质农产品,跨越山海,滋养着万千家庭的日常。

转化为桥,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浩荡万里长江奔涌至湖北枝江段,江水一分为二,环抱出一片江心绿洲——百里洲。在环洲堤岸上驱车前行,目之所及是延绵不绝的梨园,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空气里弥漫着清甜的香气。

但鲜为人知的是,因品种老化及技术管理落后等问题,百里洲砂梨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种植面积锐减,差一点就成了“记忆中的味道”。“多亏了湖北省农科院在此成立专家大院、专家工作站,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枝江双红砂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绪双高兴地说。如今,百里洲砂梨已实现“超级逆袭”,带动近万人就业,每年还吸引20多万名游客来到这座江心小岛观赏游玩。

近年来,一批批先进实用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走出实验室,迈向广阔田野。“五五”工程让科技的种子落地生根,长成撑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参天大树。

“嗷嗷——”恩施州建始县红岩寺镇硒都黑猪培育基地里,一头头黑猪正欢快地拱着食槽抢食,油亮的皮毛在阳光下泛着光。“这些‘硒都黑猪’,可是我们用科技‘喂’出来的宝贝!已与当地建起了产业联盟:从种猪繁育到饲料配方,专家们手把手教,从屠宰加工到包装销售,标准一条条定。”湖北省农科院副院长梅书棋说起这些“黑宝贝”,眼里满是骄傲。

“硒都黑猪”是湖北省农科院历经12年培育出的新品种,实现了湖北省生猪国审品种“0到1”的突破和优质猪种国产替代,入选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

水里的财富,也被科技“捞”了上来。国庆中秋期间开业的武汉汉街小龙虾快闪店举办“钳力无限”活动,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在潜江市,小龙虾打通全产业链“变”出新花样,不仅能鲜活地“跳”出湖北,还能“变”出花样——虾仁、虾尾、调味酱,甚至酿出虾油。这背后,是湖北省农科院加工所的“魔法”。依托于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五五”工程,派驻科技人员长期在湖北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湖北潜网生态小龙虾产业园等龙头企业驻点,开展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小龙虾产业是湖北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产研结合,湖北的小龙虾产品正逐步走向全国市场,走进千家万户。”湖北省农科院加工所所长于巍介绍,已开发小龙虾新产品10款,授权专利11项,制定修订地方标准3项,研发的小龙虾生态冰温活运技术和智能物流技术,使生鲜小龙虾运输存活率从80%提升至95%。

从百里洲梨的“重生”到硒都黑猪的“出圈”,再到潜江小龙虾的“蜕变”,科技让湖北“鱼米之乡”的名头更响了。

增效为翼,铺就富民增收快车道

当夕阳泼洒在恩施州鹤峰县万亩茶园,余晖中尽染绿意。近年来,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这里的一片片茶叶正跨越“绿色壁垒”远销海外,为当地茶农带来超过1.2万元的人均收入,成为湖北省农科院在全省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湖北是茶叶种植大省,茶产业连接着万千农户的生计。但曾经,茶香中也飘着隐忧——病虫害频发,农药残留的门槛越垒越高。怎么才能“虫口夺茶”?

从利川到恩施,从英山到咸宁,湖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一头扎进实验室,又一头钻进茶园,研究集成了以微生物制剂为核心的全程轻简化生物防控技术,主要病害综合防效达75%以上,主要虫害综合防效达85%以上。

“我们首次将生物防控与智慧植保创新融合,开发了茶园数字化生物防控智能决策平台,昆虫诱集、识别和测报系统平台,为5千多亩茶园病虫害监测提供设备支持。”湖北省农科院生物农药中心研究员曹春霞告诉记者,随着生物防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一亩茶园光人工成本就能省下84元。

在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五五”工程的推动下,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针对恩施高山茶区生态特点,持续选育推广茶树新品种超30万亩。专家团队长期驻点恩施,年均培训超过500人次。果茶所博士王胜鹏介绍,他担任恩施蓝焙茶业公司科技副总2年间,科技助力新增效益超过500万元,生产的恩施玉露获首届“楚茶杯”斗茶大赛绿茶类“茶王奖”。

科技兴农,既要守好粮仓,也要点亮特色。当记者走进华中药用植物园,林下黄连基地铺着黑色地膜,远望就如同给青山披上了“黑色铠甲”,蔚为壮观。“我们发现,针叶林、厚朴树下很适合黄连生长,成活率高,杂草少,既生态又省钱。”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所研究员游景茂说,近年来,团队依托华中药用植物园等种质资源,选育出抗病高产的新品种“黄连一号”,还制定了《黄连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范》。

放眼湖北,这场“绿色革命”让5万亩黄连在树荫下“安了家”,林下湖北贝母、淫羊藿等新模式也逐渐推广开来。在恩施市新塘乡仁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墙上,悬挂着一张特别的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和序号标注着合作社的“黄连版图”。提及未来规划,理事长赵仁林充满信心地说:“从育苗到管理,湖北省农科院专家手把手教我,这500亩黄连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带动20多户乡亲,每户年增收超过2万元。跟着专家走,路才能越走越宽。”

农业的账,既要算产出,也要提品质。“五五”工程为农业插上“双引擎”,一边让土地多产金,一边让风险少挡路,稳稳托住了农民的“钱袋子”。

湖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张世伟表示,“五五”工程实施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下一步,要聚焦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目标,进一步发挥优势、厚植胜势,补齐短板、夯实底板,在“十五五”期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服务战略支点建设“五大提质行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努力在服务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开新局、建新功。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乐明凯 朱梦莹 陈楠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