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
当前位置:新闻 > 食品 > 正文
赤藓糖醇人体自身就能合成 专家:糖尿病患者可放心用
2025-11-14 来源:新华网

11月14日是“世界防治糖尿病日”,随着控糖成为全民健康共识,无糖饮料、代糖食品成为许多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选择。但近期“赤藓糖醇致血栓”“代糖引发糖尿病”等传言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真相究竟如何?在这个关注糖尿病防治的特殊节点,以科学拆解传言,还原代糖的真实面貌。

标题党制造恐慌,代糖成“背锅侠”

“每天1杯无糖饮料患糖尿病风险增加38%”“赤藓糖醇是血栓元凶”……打开社交平台,类似耸人听闻的标题屡见不鲜。这些说法多源自国外研究的片面解读,其中被广泛引用的两项研究存在明显局限性。

引发“赤藓糖醇致血栓”争议的研究发表于《自然·医学》期刊。该研究通过对心脏病患者等特定人群的分析,提出了赤藓糖醇与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然而,这项研究的核心局限在于其参与者均为60-70岁、本身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这一结论无法推及健康大众。

另一项引发“代糖致糖尿病”恐慌的研究来自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该队列研究称“每天喝1杯含有人工甜味剂的无糖饮料,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38%,高于含糖饮料的23%”。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曾指出,该研究存在数据自报误差、因果关系倒置等硬伤——血糖偏高人群本就更倾向选择无糖饮料,且队列研究仅能反映“关联现象”,无法证实代糖与糖尿病的因果关系。

冷知识:赤藓糖醇天然存在于食材,人体自身也能合成

许多人对赤藓糖醇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它是“人工添加剂”。事实上,赤藓糖醇是典型的天然代糖,不仅广泛存在于葡萄、西瓜、梨等多种天然食材中,含量从几毫克到几十毫克不等,更能通过人体自然合成。

人体稳定同位素示踪试验显示,赤藓糖醇是葡萄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中间代谢物。当身体处于肥胖、炎症等氧化应激状态时,这一代谢通路会被激活,内源性生成赤藓糖醇。这也解释了《自然·医学》研究的疑点:那些高危人群血液中较高的赤藓糖醇水平,可能并非来自食物摄入,而是其病态身体产生的“生物标志物”,是疾病的“结果”而非“原因”。

从生产方式来看,市售赤藓糖醇也延续了天然属性。目前主流采用微生物发酵法,以玉米淀粉等天然原料为底物,通过酵母菌发酵转化制成,生产过程温和,不涉及复杂化学合成,产品安全性高,并非传言中的“科技与狠活”。钟凯强调:“对于我们消费者,市售的赤藓糖醇几乎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无需将某些国外研究结论视为‘健康警报’,不妨以客观心态看待,将其当作‘科学八卦’,避免被单一研究误导。”

科学共识:代糖是控糖好帮手,与糖尿病无直接关联

糖尿病作为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与代糖摄入并无直接联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成人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均指出,糖尿病患者适当食用添加了非营养性甜味剂的食品/饮料是安全的。

赤藓糖醇还具有一定控糖优势。《Journal of Diabetes & Metabolic Disorders》研究指出,赤藓糖醇具有抗氧化活性、抑制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的特性,可改善抗氧化状态,改善糖尿病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葡萄糖不耐受。

与代糖的 “潜在风险” 不同,过量摄入添加糖的危害早已确凿无疑。长期高糖饮食会导致肥胖、脂肪肝,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这也是全球推崇控糖的核心原因。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和追求健康的消费者来说,赤藓糖醇等代糖是减少添加糖摄入的有效替代方案。

消费者在看待代糖时,应以权威标准为依据,避免陷入极端认知。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明确赤藓糖醇等代糖的使用规范,符合标准的产品均可放心食用,糖尿病患者无需过度紧张。在“世界防治糖尿病日”到来之际,与其被不实传言裹挟,不如以科学为指导,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态度。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