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农产品加工指导司)指导,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2025年工作会暨未来食品与营养健康会议在江苏省泰兴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举行。
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国家中心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刘蓉蓉报告了“十四五”期间研发体系在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宣布《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2024)》发布。据该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布局建设42个部级农产品加工学科群重点实验室、46个部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264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及专业分中心,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应用的创新网络。2024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比2019年增长7.5个百分点,产后损耗显著降低,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企业梯队建设成效明显。
会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泰兴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合作共建的农产品未来加工创新研究院启动运行。
据悉,为贯彻落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战略部署,自2023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泰兴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研发机构,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
目前,该创新研究院已招募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8支优势科研团队入驻,遴选了一批拟孵化新食品产业项目,并计划依托当地园区力量,进一步加强对科研团队和入驻企业的供应链服务支持,缩短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和产业的周期,助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融互促。
本次会上,推介发布了“物理场辅助肉类无晶化冻眠锁鲜技术”“主食与速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荔枝绿色保鲜和产地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等一批农产品加工前沿创新成果,“海洋健康食品原料产业化”“双源生物活性肽绿色高效制备”“婴幼儿功能益生菌粉创制”“特殊食品功能配料创制与产业化”等11余项新食品产业项目实现孵化签约。
刘蓉蓉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农产品加工业同样需要调整转型。一方面在大宗粮油、果蔬、畜禽等传统领域,不断应用新技术实现减损保供、提质增效、营养健康和低碳循环,另一方面,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精准营养和未来食品等前沿方向,推动从“传统加工”向“智慧制造”升级,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