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当前位置:新闻 > 香港 > 正文
中風防治新視野 | AI能否趕絕中風?科技雖強,醫護仁心更關鍵
2025-11-14 来源:香港文匯網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主任劉巨基醫生

隨着人工智能(AI)在全球迅速普及,筆者在健康教育活動中,經常被問及AI能否趕絕中風?其實要遏止中風浪潮,關鍵在於預防。AI確實能幫助公眾更早、更準確地識別風險,讓預防和復康更有效,更貼近日常生活。不過,AI無法取代醫護人員的同理心與人文關懷,難以理解病人心裏的痛苦與恐懼。唯有科技與醫護仁心並行,才能把中風的威脅降到最低。

傳統的中風風險評估,多依賴單一時間點的數據,例如一次門診量度的血壓值。這只是那一刻的數據截圖,缺乏連續性。AI在防治中風的優勢,在於把不同時間、不同來源的大量數據迅速整合,進行智能分析,補足這個缺口。

整合多重數據 提出個人化建議

在預防方面,現時AI已能結合多種日常數據,包括來自智能手錶等穿戴裝置的資料,可持續監測心率和血壓等生理指標。此外,高血壓是引發中風的高危因素之一,有手機應用程式能夠分析飲食模式,評估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相關的風險,並提出改善建議。這些工具讓我們更早發現高風險信號,以便及早介入。

展望將來,AI有機會把更多元的資訊整合為「多模態數據」,包括電子健康紀錄如「醫健通」,甚至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監察指數等。透過持續收集和更新數據,中風風險預測模型將變得具有連續性和動態性,更貼近個體的真實狀態,有助建立更個人化的中風預防建議和生活指引。

另一方面,在中風治療領域,AI已廣泛應用於影像分析,並成為重要的輔助工具。臨床上,透過分析電腦斷層掃描影像,AI能同步整合多種關鍵數據,包括中風類型、可挽救的腦組織體積與範圍等,協助醫護人員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例如評估是否適合進行溶栓治療或血管介入動脈取栓術,從而全面提升診斷與決策效率。

護風同行 助病友智能復康

在中風復康,AI也發揮作用。透過智能裝置去監察患者的活動量等進展,並提供個人化的復康訓練方案。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即將推出的「護風同行」‘Stroke Smart’應用程式,正是希望為病友提供由中風預防、病程管理到復康的一站式支援。它由早期的「風起航」應用程式發展而來,重點是提供可信、準確、具公信力的健康資訊,並結合如HealthMaxx等營養分析工具,協助飲食管理,從而控制中風風險。

當然,科技帶來效率,也可能帶來人際間的距離。中風治療的核心始終是「以人為本」的全人照顧。AI不應、也不能削弱醫護與病人的連結。以情緒健康為例,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會出現抑鬱症狀,但是大部分不會主動傾訴,AI演算法亦讀不懂沉默與眼淚。往往要靠醫護與病人相處時,留意表情、語氣與肢體語言,從對話中聽出情緒的重量,才能及早識別和治療。

我記得一位七十多歲的伯伯,入院時病情複雜。細心傾談後,才知道他長期被劇烈骨痛折磨,以至情緒崩潰、潸然淚下。當他被理解、被安慰,他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治療計劃也以止痛為優先之一。他真正需要的,不只是數據與藥物,還有一個願意聆聽他的人。

演算法不能取代人性關懷

此外,AI的發展也帶來新的課題:資料是否完整且具代表性?用以訓練模型的數據是否準確可靠?醫療界固然重視這些問題,公眾亦需要具備人工智能素養(AI Literacy),以辨識AI產出的內容真偽與準確性,理解演算法可能存在的偏差,並思考AI在倫理、法律、個人私隱及社會層面的影響。

AI是強大的工具,但它也只是工具而已。它能提升疾病預防、醫療與復康效率,卻取代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在病房內外,我們會繼續把科技與仁心結合,使用合適的治療,配合人性化的陪伴與關懷,把中風風險降到最低,並透過醫學教育,持續推進與傳承。

0 已點過讚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