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陸九如)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將於12月7日進行投票,由特區政府舉辦的2025立法會「愛國者同心治港」選舉論壇踏入第三日。39場選舉論壇中的第5場,「九龍東地方選區論壇」今日(13日)上午于曉光街體育館舉行,區內5位候選人全數出息,他們包括1號鄧家彪、2號張培剛、3號顏汶羽、4號陳進雄及5號梁思韻。
在完善選舉制度後,5位候選人愛國愛港的立場鮮明,他們圍繞自己的政綱,以及當區居民福祉和發展路徑議題展開討論,現場聚集了一眾助選團隊以及不少關心社區發展的熱心市民,氣氛熱烈。到場市民均向大公報記者表示,5位候選人針對九龍東「老大難」問題的發言都言之有物,更期待他們當選後的表現和行動。
1號候選人、現任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指自己從政21年,以九龍東作為起點,一心為民。據他介紹,在擔任立法會議員期間,成功推動了三件事:第一,取消強積金對沖,保證打工仔退休補貼,如今成功推動修例並生效;第二,取締「劏房」,增加房屋供應,成功推動以「簡樸房」代替「劏房」的第一步;重視居家安老,推動區內的長者普查,建立長者名冊,並計劃下一步幫助長者在家中增設便利裝置,避免意外發生。鄧家彪強調,從政不能做旁觀者、評論員,而要身體力行,敢為人先,又期望能繼續服務社會、服務市民。
2號候選人張培剛指自己過去10年作為民選區議員,長期扎根社區,最熟悉區情和市民街坊的想法。他介紹自己的參選政綱內容,包括嚴厲打擊黑工;重推出售公屋;盡快興建東九龍綫;爭取豁免首次置業者印花稅,樓價上限1000萬;推動幸福屋邨政策,提升居民生活質素;推動安老服務,發展引發經濟等等。張培剛還重申,「實幹」不止是口號,更是多年來的行動綱領。
3號候選人、現任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指當區最大痛點是交通問題,他曾多次參訪內地多個城市,了解當地交通運輸系統技術,並將經驗帶回香港,與不同承辦商在九龍東實地考察。顏汶羽強調,今屆特區政府重啟東九龍線研究,引入中低運量的集體運輸交通系統,觀塘地區交通問題有望得到紓緩,讓更多九龍東市民受惠,又說希望未來4年能繼續為市民破交通之困境,「講得出,做得到」。
4號候選人陳進雄承諾實政為本,以民為先,希望能夠建設更加美好的香港,指若能成功當選,將致力振興經濟,提升議會效率;監督政府節流減赤,善用公帑;改善民生,推動基層醫療制度的完善,並推行便利通關,幫助本港市民更加融入大灣區;推動綠色發展,提升香港國際地位等,令香港更宜居。
5號候選人、註冊教師梁思韻是首次報名參選立法會議員。她提出自己的參選政綱,包括支持本地就業優先,致力發展九龍東經濟、推行舊區重建,扶持中小文創企業、發展海濱親水經濟,指若居民能留區消費就能增加九龍東經濟;此外,望推行安居樂業,爭取允許市民使用部分強積金作首次置業首期等。
提問環節
Q1:你認為香港應該如何善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扮演好「超級聯繫人」以及「超級增值人」的角色,以促進自身經濟的同時,服務國家所需?
1號鄧家彪:「一國兩制」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項是偉大的政制,令香港和平以及順利地回歸祖國的懷抱。落實「一國兩制」 最重要是尊重和實踐基本法,香港特區有自己的貨幣、財政,更可以參加國際組織,包括WTO等。香港的年輕人可以走向更加廣大寬闊的國際平台,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十四五」規劃中香港肩負建設「八大中心」的任務,當中九龍東具有發展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創科中心的條件。此外,特區政府自2011年將九龍東定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並一直推動該核心商業區的建設,使其真正成為引領香港各界向前發展的重要引擎。
2號張培剛:香港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以自身優勢服務國家所需。人工智能、創新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可以被作為香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東九龍文化中心作為本土藝術平台,為推動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優質土壤,同時可以為國家探索創新能力、開闢新路徑、輸出香港經驗,致力於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化科技產業。此外,九龍東基建配套設施完善,有不少青年創業團隊在此落腳,需要搭建更多創業孵化基地,對接內地市場,協助他們融入大灣區以及國家發展大局。
3號顏汶羽:「一國兩制」在香港已經實行了很多年,香港社會目前具備雙重優勢,包括與國際接軌,同時每個市民熟悉國情與中華文化,並有完善的教育體系。這是香港發展的雙引擎。如何將香港教育培訓體系帶到內地,促進兩地資歷互通,助力國家的人才將香港作為走向國際的橋樑,更好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
4號陳進雄:「一國兩制」的優勢在於普通法這一法律基礎,以及高度發達金融市場,由於雄厚的發展基礎以及高度發達的金融系統,香港具有不可取代性。在香港可以接觸到更多機遇,作為橋樑和窗口角色,與世界接軌。投資者想要進入中國市場,香港可以通過自身的金融法律、黃金市場等優勢,迎來更多新機遇,實現多方面的發展。
5號梁思韻:香港的優勢在於「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以航運業為例,航運中心的排名並不是單純靠貨櫃吞吐量,而是應該依靠升級轉型,提供包括法律、融資、保險等高增值服務,提升服務質量,提供專業服務和專業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人才,政府應該提供更多政策支援,將政策下沉到產業。
Q2:文化藝術產業是香港的新興產業發展方向,你認為政府應該如何推動該產業發展,使其成為經濟新動力,並且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5號梁思韻:激活九龍東是我的政綱之一,九龍東的CBD需要重建,配合國家「十五五」規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工廈活化,打造文化產業圈。此舉需要完善的配套,扶持中小企,亦讓年輕人有創業的夢想。留意到不少文創公司在香港落戶,認為需要政策扶持,產業才能升級轉型。另外,提振地區經濟並沒有多複雜,只要當區市民留區消費,整個產業就能「活起來」。
4號陳進雄:建議發展數碼文化娛樂產業,例如國產動畫《哪吒》、國產遊戲《黑悟空》,背後都需要大量人力參與製作以及宣傳。以香港目前的水平和發展基礎,發展相關產業仍有很大的空間。例如韓國等周邊地區,可以看到政府有專門資助。而香港作為一個發展完善的地方,可以將香港文化、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結合,並對外宣傳,講好香港故事和中國故事,相信所有市民都能從中受益。
3號顏汶羽:要發展文化產業,有三個要注意的問題:場地、人才、觀眾。預約場地困難重重將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困局。而日常文藝演出也要經過許多前期準備,而海外人才想要來港表演並不容易,文化藝術專才無法透過現有人才引進體系進入。至於觀眾,香港有很好的觀眾基礎,許多演出一票難求,希望東九龍文化中心的第一場表演能夠成為香港文化產業再出發的新起點。
2號張培剛: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經濟,九龍東可以從兩方面下功夫。首先,東九龍文化中心作為本土地標以及文化發展旗艦平台,亦可以成為創意互助基地,通過舉辦市場推廣等相關活動,吸引更多從業人員、市民、遊客的參與。其次,觀塘地區有超100間廟宇,廣受遊客歡迎,可以進一步打造廟宇文化品牌,營造傳統文化氛圍,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底蘊,說好香港故事和中國故事。
1號鄧家彪: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靠硬件設施,政府補貼,舉辦多場表演這樣「簡單粗暴」,而是應該形成生態,從業人員可以通過設計相關周邊產品,實現IP化、市場化運營,將其變為終身事業。相信產業導向還需政府「加把勁」,大力推動多元化空間發展。
記者手記
第8屆立法會選舉九龍東選區選舉論壇現場氣氛熱烈,節奏緊湊而不失理性。5位候選人爭相闡述政綱,希望充分展現自己對改善社區,推動地區發展的見解。問答環節,5人不時主動補充回應自己的觀點,亦與其他候選人保持互動。現場沒有無謂的政治攻擊,只有對社區發展的務實探討——連日來,這種健康的選舉新風,正刷新市民們固有的惡劣印象,原來政治生態可以不必謾駡與互相攻擊。
「十幾年前的選舉常為搏眼球互相抹黑,現在候選人真正聚焦民生了。」一位長者的感慨道出許多人的心聲。張小姐的話語更引發共鳴:「所有納稅人都應盡公民責任,投票選有能之士,否則政府何必花長時間辦選舉?」
令人耳目一新的論壇新風印證了完善選舉制度帶來的積極變化:理性取代攻訐,建設性討論取代政治表演。正如市民所言,履行投票義務不僅是權利,更是推動地區發展的關鍵。當12月7日每位選民都能積極行動,香港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 何雪沫
0 已點過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