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辽宁沈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主管领导向记者重点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沈阳乡村振兴取得的成就。
“十四五”以来,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夯实粮食安全,扛起稳产保供新担当
始终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四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80亿斤,较“十三五”增长4%,持续稳居全省首位,今年有望再创新高,实现“二十二连丰”。
耕地质量持续巩固。坚持“建一亩、成一亩”,建立高标准农田全过程管理平台,完善“建、管、养、用”机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3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8%。在全国率先出台市级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超41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923万亩。
种业创新成果显著。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安排近亿元专项资金,组建21个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38项,69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全省37%,东单1331等品种入选国家推广名录,创建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1个。
单产水平稳步提升。以实施玉米单产提升、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等国家级项目为驱动,“十四五”累计推广示范200万亩,项目区增产10%以上。沈北、康平、法库入选全国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居全国前列。
——巩固脱贫成果,书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高质量衔接。
监测帮扶精准高效。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监测标准由家庭年人均纯收入6600元提升至9000元。运用“集中排查+网格排查+重点排查”与多部门数据比对相结合,能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产业就业双轮驱动。坚持投入力度不减,衔接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实施康平肉鸭养殖等帮扶项目超千个。开发公益岗位,培育“新民农技工”等劳务品牌,保障有劳动力脱贫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9991元,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重点帮扶持续深化。强化对康平县等重点地区支持,落实“一户一帮扶”。60个重点脱贫村已全部启动省级美丽宜居村建设,康平县成功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县。
——聚力产业振兴,打造现代农业新引擎
紧紧围绕“土特产”做文章,以设施化、特色化、品牌化为路径,有效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设施农业提质扩量。坚决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蔬菜、肉蛋奶等总产量稳居全省首位。“十四五”新改建设施农业5万亩,累计达到25.2万亩,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成功打造新民设施蔬菜全产业链典型县。推进养殖业标准化发展,建设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2家,淡水产品年产量超过20万吨,持续领跑东北地区。
特色产业聚势赋能。深入践行大食物观,重点发展肉鸡、新民酸菜等“1+8”特色产业,实施45个国家产业集群项目,建成辽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民省级特色农业县、5个省级特色产业优势区。持续打造“沈阳臻品”品牌矩阵,培育2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民获评全国酸菜示范基地,持续叫响“稻田画之乡、肉鸡之乡、酸菜之乡、淡水鱼之乡”。
产业融合纵深推进。落实“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部署,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成功创建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村入选省旅游重点村名录,“稻梦空间”成为区域文旅金名片。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
——聚焦精深加工,构建食品工业新格局
2023年以来,沈阳启动了食品工业大市建设,按照“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战略布局,实施食品产业链“8+3+1”提升计划,食品工业已成为全市制造业第三大支柱产业。
龙头企业梯队成型。实施百亿级企业培育计划,配套固投补助等政策,食品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达到417户,较“十三五”增加168户。打造国家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62家,十月稻田作为全省唯一农业独角兽企业已成功上市。
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实施“5+3+1”园区发展计划,升级改造辽中近海等4个省级集聚区,沈北辉山已成为东北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百亿级集聚区,5个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稳居全省首位。
项目建设全面提质。聚焦粮油制品、肉制品等“8+N”领域,实施“四个一批”行动,推进重点项目154个,其中,谋划项目65个,招商项目18个,建设项目38个,竣工投产项目33个,食品产业链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建设和美乡村,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三美”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庭院、村屯、田园延伸,打造具有沈阳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规划体系健全完善。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制定42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实现“应编尽编”,沈北单家村入选全国优秀案例。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实施农村环境净化整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5%,浑南、沈北、于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十四五”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3000公里,沈北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新民市获批国家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电可靠率均在99%以上,5G网络实现全覆盖。
“三美”建设迭代升级。创新实施“三美”建设行动,累计打造和美庭院20万户、和美村屯915个、和美田园20个。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9条,形成“一圈、四线、七带、多园”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发展新活力
坚持把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聚焦土地制度、产权流转等重点领域,以试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延包试点稳慎推进。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全面落实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积极稳妥有序推动辽中、康平2个省级整县延包试点,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确保“应延尽延”。
产权改革深化创新。实施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创新土地流转参考价格机制,首发网络竞价地方标准,首创生物性资产“采摘权”等新品类。“十四五”期间完成交易9128宗、金额52.4亿元,交易活跃度居东北首位。党建引领成立“强村公司”30个,集体经营收益超20万元村占比达80%。
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1.6万家,较“十三五”翻一番,辽中获批全国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2家经营主体案例获全国推广。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5849个,年托管服务面积超过800万亩。
下一步,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征程中,奋力谱写沈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险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