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新闻 > 艺术 > 正文
“熔古·铸今”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学术交流活动清华举办
2025-11-12 来源:艺术中国

主视觉海报

11月8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支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熔古·铸今”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学术交流活动在美术学院A301报告厅举办。本次活动以“点智成金·智能时代的金属艺术”为主题,汇聚来自中国、日本、英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知名学者、工艺大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探讨金属艺术在智能时代下的创新路径与文化使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马赛,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马翔出席本次活动,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昕主持。

学术交流活动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活动总策划吴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活动总策划吴琼在致辞中阐释了“熔古·铸今”与“点智成金·智能时代”这两个活动关键词的含义。“熔古·铸今”对应着金属艺术本体的工艺逻辑与文化哲学,更是文明演进与跨文化交流的象征;而“点智成金·智能时代”的活动主题则是对“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的深刻回应。期待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学院在金属艺术教育、跨文化研究与国际合作方面的深化发展,汇聚更多力量,共同描绘金属艺术发展的新图景。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驻会副会长王志杰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驻会副会长王志杰指出,金属艺术作为工艺美术的重要门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造物智慧与文化基因。本次交流以“点智成金”为主题,体现了新时代工艺美术在智能背景下的转型使命。他强调,协会将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希望联合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常态化举办此类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汇聚思想智慧,促进跨界融合,共同为中国乃至世界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昕主持开幕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杭间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杭间以“AI时代的成语新解”为题,从成语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手工艺智慧在当代的焕新之道。他指出,成语包含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华,它是社会、风俗、人情和技术乃至精神的座右铭和历史纪念碑。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解读成语,实则是对传统造物智慧的现代激活。他认为,古人关于材料、技术与人文关系的思考蕴含着深刻洞见,当代工艺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边界,在智能时代保持人文精神的在场与超越。

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厅原长官宫田亮平

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厅原长官宫田亮平以“来自大海的恩惠”为题,回顾了自己六十年来以海洋为母题的艺术创作历程。他指出,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变化与探索的过程,从早期较为抽象的艺术形态到后来的具象海豚系列,宫田亮平阐释了艺术如何从自然与传说中汲取灵感,并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他鼓励年轻艺术家勇于尝试、不惧失败,在创作中融入真实情感与社会关怀,使金属艺术成为人心与文化的桥梁。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授迈克尔·罗伊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授迈克尔·罗伊以“皇家艺术学院的当代金属艺术与设计”为题,分享了英国金属艺术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与教育经验。他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风格演变:二战后以功能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兴起;70年代转向反叛现代主义的新时代古典主义;80-90年代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注重器物内涵、隐藏功能的表达。他强调,金属艺术以一种日志的形式反映了快速发展的现实生活;新一代的创作者正面临数字化的挑战,应把握其带来的全新机遇更好地表达和发展自己。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滕菲带来题为“智能时代对材料审美新价值的回溯与展望”的分享,她秉持首饰设计要为每个个体量身打造的理念,且这种“量身”不仅关乎身体尺度,更关乎精神层面的独特需求。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标准化与结果导向,应重新重视过程与感受,关注情感、记忆、身体与人文经验的转化,让材质重新获得温度、重量与意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尚仪以“寸铁生千辉——锻铜浮雕课程的前世今生”为题,回顾了学院金属艺术教育的发展脉络与课程建设历程。课程以手工锻造浮雕为基础训练,学生需经历从草图设计、工具制作到火工锻打、立体成型,即从二维至三维的学习转化过程,体悟金属的延展性与温度感。三十年来,该课程坚持“以手艺悟艺术”的理念,持续传承并不断完善,为当代金属艺术教育探索出富有创造力与实验精神的路径。

首尔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国文化财财团原理事长徐道植以“清州工艺双年展与现代金属工艺”为题,以清州工艺双年展为切入点,分享现代工艺的发展变迁与多元探索。该展览以“造世” 为主题,聚焦工艺本质与时代使命,既呈现陶瓷、漆器、金属等传统材质的创新表达,也展示塑料、纸张、稻草等多样材料的实验性创作,部分作品还运用3D打印等数字技术,体现对环境、社会与生活的深层思考。徐道植指出,现代金属工艺的外延不断拓展,融合美术、设计、建筑等多个领域,工艺家不仅要追求美的极致,更应承担伦理责任与社会价值。

意大利知名金工艺术家乔瓦尼·科尔瓦亚以“意大利现当代珠宝史掠影”为题,梳理了20世纪最后四十年及21世纪以来意大利艺术珠宝的发展历程。科尔瓦亚指出,意大利珠宝艺术可分为三个层面:以出口为导向的工艺品生产;由艺术家主导的创作珠宝;当代珠宝艺术的实验性探索。他提到意大利珠宝的发展体现出从“精细工艺”到“艺术表达”的转变,种类日益丰富、边界不断开放,艺术家不应被分类所束缚,而应保持创造的自由与精神的延续。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以“珐琅艺术的当代创新与应用”为题分享景泰蓝的传承与发展。当代景泰蓝手工艺人既坚守传统,又在题材、工艺、应用场景上不断拓新,例如创作上融入民俗文化意象,推出兼具时代感与艺术性的作品;应用场景从传统陈设延伸至实用器物与室内外建筑装饰,实现“古艺今用”。如今,景泰蓝以国礼的形式走向世界,成为展示中华工艺精神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学术交流活动嘉宾合影

学术活动现场

(图文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提供)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