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越来越多靠啤酒坐稳市场的大佬们,如今竟齐刷刷把目光挪向了饮品赛道。
从刚出炉的啤酒上市公司半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品牌为降低单一品类依赖,决定持续推进“啤酒+饮料”组合拳战略。
“啤酒+饮品”成为新的战略共识
据统计,截至8月20日,A股7家啤酒上市公司中,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均已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
另外,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兰州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啤酒上市公司已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在上述啤酒上市公司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或半年报中,大多提及竞争加剧是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1904.4万千升,同比下降0.3%。
存量竞争下,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成为行业共识,构建“啤酒+饮品”版图成为不少公司战略发展的重心。
燕京啤酒半年报:持续推行“啤酒+饮料”战略
在刚刚公布的半年报中,燕京啤酒就提到了积极推进多元化发展,其非啤酒业务覆盖了饮用水、饮料以及燕京纳豆等品类。
其中,饮用水业务包含桶装水与瓶装水;饮料业务则有九龙斋饮料和倍斯特汽水等产品。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燕京啤酒天然水业务实现营收941.41万元,同比增长21.11%。
倍斯特汽水作为燕京啤酒推出的首款全国性饮料大单品,被视作公司“创新战略支点”,还承载着“二次创业,复兴燕京”的重要责任。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燕京啤酒饮料业务营收达8301.49万元,同比增幅高达98.69%。
同时燕京啤酒方面称,公司在今年持续推行“啤酒+饮料”的组合营销举措。以倍斯特汽水为创新着力点,借助啤酒与汽水在生产设备、供应链,以及餐饮和商超终端等方面的高度协同优势,优先进入火锅店、烧烤店、夜市等餐饮现饮场景。
同时,通过“倍爽倍欢乐”的情感传递来加深品牌渗透。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需求,还拓展了经销商的经营范围,减少了对单一品类的依赖,助力有限多元化战略落地。
重庆啤酒半年报:重点提及非酒精品类
重庆啤酒8月14日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啤酒销量达180万千升,同比增长0.95%。同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39亿元,归母净利润8.65亿元。
与此同时,半年报中还重点提到,重啤2025年持续加快创新步伐。
上半年推出近30款新品,以及数十个新包装,既涵盖精酿、茶啤、1L装等契合中国啤酒行业趋势的品类,也将产品线延伸至果味汽水、能量饮料、苏打汽水等非啤酒品类,充分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多元化饮品的需求。
这些新品的陆续推出,在丰富消费选择的同时,为品牌活力与市场拓展创造更多可能,并为公司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非啤酒品类方面,除了在重庆、新疆推出“天山鲜果庄园”橙味汽水,重啤上半年还发布了首款能量饮料“电持”,已率先在新疆上市;“保斯达”苏打汽水全新纤体罐系列上市,在延续原味的同时引入香草口味。
“啤酒+饮料”战略能否成功?
在食品板看来,“啤酒+饮料”战略的成败,终究要看企业能否在“守得住根本”与“放得开手脚”间找到平衡。
若能以啤酒主业的渠道、品牌为锚点,不盲目铺陈品类,而是聚焦细分场景做精几款饮品,像燕京围绕餐饮场景打磨倍斯特汽水那样,把协同优势转化为消费端的动销,未必不能在饮品市场撕开一道口子。
但要是脱离自身根基,为了多元化而跟风跨界,既丢了啤酒业务的竞争力,又没在饮品端做出差异化,最终可能两头落空。毕竟消费者走进烧烤店拿啤酒品牌的汽水,图的是熟悉品牌的放心,而非单纯为跨界概念买单。
说到底,“啤酒+饮料”战略的终极考验,从来不是“要不要跨界”,而是“如何把跨界的步子踩稳”。
蓝剑集团的转型或许能给当下的啤酒品牌提个醒——当年它从“西南啤酒王”转身做唯怡豆奶,靠的不是抛弃啤酒时代的积累,而是把啤酒渠道攒下的餐饮终端资源彻底盘活,让“火锅配唯怡”成了消费者的条件反射。
不用急于铺陈一堆饮品品类,先把啤酒渠道里的“非酒需求”吃透,像唯怡绑定火锅那样,让自家饮料和餐饮场景形成强关联,比盲目扩张更有用。
这场行业探索的终局,或许不会是所有啤酒品牌都变身饮品巨头,但必然会催生出一批“啤酒+饮品”协同发展的标杆。它们既守着啤酒的基本盘,又能用饮料接住更多场景的需求,最终在存量竞争时代走出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