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news > 正文
新時代鋼鐵青年以“智能”重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方程式
2025-05-15 来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鋼鐵是工業的糧食。建國初期,鞍鋼人以鋼鐵意志與國家同向同行,踐行工業報國初心。歲月流轉、薪火相傳,新時代的鋼鐵青年正以“智能”重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方程式,在接續奮鬥中鍛造永不生鏽的青春信仰。

不久前,國家抽水蓄能規劃項目——湖北下庫大壩首倉混凝土正式澆築。項目建設使用的新型壓力鋼板來自近2000公里外的遼寧鞍鋼集團,為新型鋼板焊接提供技術支持的是“90後”胡奉雅帶領的團隊。

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焊接與腐蝕研究所副所長胡奉雅介紹,他們團隊技能大師都是鞍鋼的焊接狀元。對於每一個青年來說,這是可以乾出一番事業的時候。

胡奉雅常說,國家重大工程就是科研團隊的“試金爐”,可以檢驗他們鍛造大國重器的“精密針線”。而她愛上焊接,就是從一道弧線開始。

從選擇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到去海外深造,胡奉雅一路都鎖死同一個方向,焊接就是她青春里的電光石火。 2015年,胡奉雅放棄了國外全額獎學金讀博士的機會,走進了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

胡奉雅表示,鞍鋼是屬於出現在小時候課本上的。雖然她是安徽人,她從小聽到了鞍鋼的勞模,老英雄孟泰的故事,這是屬於一種仰望。

胡奉雅仰望的勞模孟泰正是新中國第一批勞動模範,曾經鞍鋼煉鐵廠副廠長。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到處都需要鋼鐵。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鋼鐵需求更是激增,孟泰等老師傅帶領著年輕的鋼鐵工人們白手起家、趕工生產。

從助力全國恢復生產到研發出新中國第一塊符合大橋建設要求的“爭氣鋼”,面對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當時的鞍鋼青年在老師傅們的帶領下用鋼鐵意志,一次次攻克技術難關,完成從0到1的突破。

歲月流轉,70多年過去,“創新、求實、拼爭、奉獻”的信仰早已刻在一代代鞍鋼人心裡,也成了胡奉雅進入鞍鋼後的追求。

來到鞍鋼後,她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國家“863”計劃課題——鈦鋼複合板的開發。想要打開復合板市場,就要解決複合板焊接這一世界難題,而這個難題就由胡奉雅負責。為了求解她前往世界頂尖的焊接科研機構交流,但對方也無解。

胡奉雅表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如果國家哪裡被卡脖子,他們就去攻哪裡。既然沒有,就自己做。

為了完成這從0到1的突破,回國後,胡奉雅成立了一支應用創新青年突擊隊。從設計、坡口、焊接材料到工藝控制一點點從頭實驗摸索。

耗時1022天,經歷26個變量調整,完成上千次實驗,胡奉雅團隊最終研發出中間阻斷材料,讓鈦鋼複合板成本降低75%並實現產業化應用。

如今,她的團隊已攻克全球最厚水電用鋼、最高強度深海用鋼等焊接難題,將港珠澳大橋50%的焊縫、華龍一號核電設備等大國重器烙上“中國焊接”的印記。

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 www.china-news-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