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 千年時光流轉 一雕一琢呈現傳統文化之美

央視網2025-04-26

央視網消息:筆墨紙硯,有著文房四寶之稱,是中國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象徵。 “端硯”是文房四寶中的上品,因其特殊的材質,自唐朝問世以來,深受文人墨客的賞識。端硯,在宋代已經列為“貢品”,它是促進中國古代文化傳播、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工具。

端硯,名列中國四大名硯,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走進端硯博物館,九龍硯、《天道》硯、中華寶鼎硯等多個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遠形象的端硯作品正在展出。

在唐代,詩人李賀曾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道出了製硯藝人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及端硯石開采的艱辛。端硯研墨,下墨如風、發墨如油、儲墨不涸、冰寒不凝、研墨不滯,是文人們最知心的伴侶。

廣東省端硯協會會長王建華介紹,端硯的硯石特別的好,它的硬度很適合進行雕刻。墨條在磨墨的時候,可以把硯石的一些成分融在了墨汁裡,會顯得柔潤發亮、層次分明。到了宋代的時候,已經有了宮廷硯。據說,當朝的皇帝下令在端州定制9000方端硯,3000方是宮廷硯使用,3000方用於賞賜大臣,3000方是留下來今後再用。所以,在那個時期端硯已經成為進貢很重要的東西。

端硯的製作一般需要經過採石、維料、設計、雕刻、打磨、配盒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講究。制硯藝人要根據硯石的質量及石品花紋來設計,決定硯堂的尺寸和形狀。在硯堂周圍構思設計圖案紋飾,同時兼顧硯堂周圍的石材情況。如凹凸狀態、石皮、石瑕等各項因素,進行整體構思設計。一般來說,名貴的石品花紋需要留在硯堂,大小適中、位置明顯,以保證端硯的實用功能。

端硯博物館位於中國端硯文化村內,是一個集端硯歷史文化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旅遊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館。館內現展出古今端硯、擺件展品近400方,以及拓片書法、國畫和文房用具等展品一批,是目前國內以端硯為主題最大的博物館。

端硯博物館館長連劍宇介紹,近年來,他們不斷豐富館藏藏品、提升館藏質量。端硯雕刻融入了大量現實題材,如2008年奧運會2010年亞運會、世博會等元素。端硯成為肇慶的文化名片,並被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推廣端硯文化。安徽歙硯:以刀為筆 刻石成畫

歙硯,全程歙州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廣東端硯、甘肅洮河硯、黃河澄泥硯齊名。歙硯產於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以其堅實細膩的材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聞名於世。

歙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開元年間,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因為歙硯的材質堅實細膩,研磨出來的墨汁滑潤,所以深受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在黃山市屯溪區博物館裡,一塊用來製作歙硯的石板,被譽為鎮館之寶。

歙硯石材的礦物成分以絹雲母、石英、黃鐵礦、褐鐵礦等為主。由於這種石材礦物粒度細,微粒石英分佈均勻,所以有“發墨益毫、滑不拒筆、澀不滯筆”的效果。

硯台對中國的文人而言不僅僅是實用,還講究造型和韻味。製作歙硯的石材具有多種天然紋理,分為金星、金暈、羅紋、眉紋、魚子5大類100多個品種,這給歙硯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能工巧匠的手中,歙硯不僅是一方硯台,更是一種藝術品。

歙硯的製作工序繁雜,以雕刻藝術為中心,由選石、構思、定型、圖案設計、雕刻、打磨等多道工序構成。除了石材本身特質外,創意、工藝是製造一方好硯最重要的。雕刻者必須因材施藝,據不同的石質、形態、紋理精心構思、巧妙佈局,才能將天然的紋理色彩打造出優美的意境。

以刀為筆,刻石成畫,一雕一琢,將自然和技藝完美地結合。在一方硯中,濃縮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千年時光流轉中,代代傳承,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轉向充滿機遇的中國市場——阿根廷牧場推進出口多元化應對美關稅衝擊

2025-05-20

朝鮮將板門店“統一閣”更名為“板門館” 韓方稱反映南北關係惡化

2025-05-19

朝鮮將板門店“統一閣”更名為“板門館” 韓方稱反映南北關係惡化

2025-05-19

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之仙風道骨

2025-05-19

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之仙風道骨

2025-05-19

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之仙風道骨

2025-05-19

“兩重”賦能:重大工程成果豐碩,多領域建設效能躍升

2025-05-19

近6千億元產值!中國衛星導航應用多領域突破、國際影響力攀升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