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報業評議會主辦的「明辨資訊拒Fake News-在囚人士及中學生傳媒資訊素養計劃」,今日(11月1日)假香港浸會大學舉行總結儀式,並同步舉辦「AI時代如何應對深偽資訊」講座。是次計劃向八間懲教院所的178名在囚年輕人、以及五間中學合共558名中學生,提供傳媒資訊素養課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課程有助他們辨識虛假資訊、並對處理網上資訊時可能帶來的法律後果,加深認識。
「明辨資訊拒 Fake News」計劃於2024年4月啟動、2025年6月完成,目標是向八間懲教院所,分別提供五個單元的講座及工作坊,內容包括資訊真偽辨識、私隱、AI新科技、資訊發放操守、以及規管資訊的法律,讓在囚年輕人反思曾否受假資訊欺騙或誤導,教懂他們辨別資訊真偽的方式、發布不實資訊的法律後果等等;另外亦向五間參與懲教先鋒計劃的中學,提供一個單元的講座及工作坊。整個計劃合共向736人提供了共75小時的講座及工作坊。
計劃完成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2%在囚人士及82%中學生均表示,課程令他們對查證資訊真偽多了認識;91%在囚人士及81%中學生表示,對處理網上資訊可能帶來的法律後果認知增加。而課程完結後舉辨的徵文比賽,合共接獲161篇參賽文章,包括113篇在囚人士、以及48篇中學生文章,文章內容反映他們參與課程後的反思。
懲教署署理副署長唐恂:虛假資訊遺害深 教育與更生並重
懲教署署理副署長唐恂先生致辭指出,2019年的社會事件,不少年輕人因受失實或虛假資訊煽動而誤入歧途,對此深感痛心,亦更堅信教育與更生,是讓他們重回正途的關鍵。報評會是次計劃,對於正在服刑的年輕人來說,來得非常合時,課程引導他們反思資訊背後的動機與真相,讓他們重新認識網絡世界、重建資訊價值觀。
而計劃完成後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亦印證了計劃成效非常理想,也讓他們看到在囚人士對知識的渴求與改變的決心。
葉永成:報評會計劃切合年輕人需要
計劃贊助人、全國政協委員葉永成先生指出,在AI技術極速發展下,別有用心者更容易製作及散播虛假、誤導甚至抹黑的信息,年輕人尤其容易受影響,一旦缺乏辨識能力,容易對事實認知出現偏差甚至誤入歧途。他認為是次計劃切合現今年輕人的需要,幫助他們以專業記者角度分析資訊真偽,學習查證技巧與法律責任。
曾到沙咀懲教所觀課及訓勉學員的葉永成指出,見證年輕在囚人士透過課程,學習到接收資訊後要「停一停、想一想」,反思資訊可信性。葉永成續稱,他深信教育是讓在囚人士改過自新的關鍵,他見過不少更生人士獲得適當教育和支援後,重新融入社會,有能力應對新的挑戰,並成為負責任的公民。
報評會副主席黃英豪:課程不單只傳授知識 更是價值觀重塑
報評會副主席、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黃英豪博士表示,今天「人人都可以做記者」,卻並非人人都具備記者的專業操守,報評會過去數年一直致力推廣傳媒資訊素養教育,兩年前與懲教署簡介課程後,獲署方肯定與認同,建議將課程推展至在囚年輕人及參與「懲教先鋒計劃」的學校。在署方積極支持、葉永成先生的熱心贊助下,計劃順利完成,從課程完結後的問卷調查結果反映,課程不單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觀的重塑。
他指出,是次計劃累積的經驗,將成為報評會下一階段推動傳媒資訊素養教育的起點,報評會將繼續秉持維護新聞專業的初心,推動傳媒資訊素養教育,希望每一位接受培訓的參與者,都能成為網絡清流的守護者,共同建設一個更理性、更可信的資訊環境。
講座多角度探討如何應對AI深偽資訊
今日同場舉行的「AI時代如何應對深偽資訊」講座,由浸大傳理學院陳景祥教授主持,講者包括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女士、Meta香港公共政策主管譚雋蘭女士、《明報》副編務總監陳錦強先生及《南華早報》副主編黃綺湘女士,他們從技術、法律、傳媒實務等角度,探討人工智能與深偽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私隱專員鍾麗玲指出,科技日新月耳,明辨資訊真偽已不單是傳媒的責任,而是全民需要培養的警覺能力,她提醒,移花接木改圖等行為,有可能觸犯刑事罪行條例,呼籲市民要小心,避免誤墮法網;Meta香港公共政策主管譚雋蘭透露,他們會使用AI查證、以及透過各方舉報,找出有問題的訊息,近年移除、減少派送的數字增加,相信與AI生成的問題資訊日趨普及有關,她認為用戶也需要提升數碼素養,包括:懂原理不迷信、多查證不盲信等。
徵文比賽頒獎 表彰學生反思能力
總結儀式上,大會頒發了中學組徵文比賽獎項,表揚參與計劃學生在資訊辨識與反思方面的反思文章優秀表現。初中組冠軍由仁愛堂田家炳中學吳建豪同學奪得,高中組冠軍則由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Estrada Nicole同學獲得。
「明辨資訊拒Fake News-在囚人士及中學生傳媒資訊素養計劃」暨「AI時代如何應對深偽資訊」講座,由香港報業評議會主辦,懲教署全力支持,葉永成先生贊助,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