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法案》阴影刚消,药明就有了新的大动作。10月26日,药明康德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出售全部中国临床服务研究业务,包括临床CRO和SMO业务。
药明康德对外披露的消息是向高瓴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打包出售”旗下临床试验服务的康德弘翼和药明津石的100%股权,价值28亿元。事实上,这两块资产分别是药明康德的临床CRO和SMO业务。康德弘翼资历“稍浅”,是药明康德与美国PRA Health Sciences成立合资临床CRO公司,2016年重组后由药明康德100%持股;药明津石是2009年成立的SMO子公司。药明康德这几年一直在CDMO领域加强实力,临床服务业务量一直不大。据健识局估算,去年同期两家子公司营收占总营收的4.9%,而今年前三季度这一数据继续下滑,仅为3.5%,净利润合计不到1亿元。
在国内CXO企业中,最了解行业整体走势的当然是药明康德。这几年,国内业务占药明康德营收的比重一直不高,且没有爆发的趋势。相应的业务链条上,研发、临床、代工生产都受影响。按照现在的临床CRO趋势,谁也不知道“谷底”在哪里。剥离资产对现在的药明康德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在同日披露的三季报中,药明康德总营收实现328.5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达到120.76亿元,测试业务是公司三大主力业务中营收唯一有所减少的板块。除去这块“暗雷”后,药明的信心更盛。
今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化学业务营收增幅再次拔高,核心的多肽、寡核苷酸TIDES业务收入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8.4亿元,同比增长121.1%,成为是公司最强劲的增长引擎。公司也基于此,年内第二次上调全年业绩指引。
火热的信号传导至二级市场,10月27日,药明康德港股股价高开逾7%、A股高开6.54%。
TIDES业务增长超一倍
今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实现营业收入328.57亿元,同比增长18.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76亿元,同比增长84.84%。
细看药明康德年报,化学业务依旧是“主战场”。今年前三个月,化学业务逼近去年一年的成绩,贡献了约259.78亿元,同比增长29.3%,占比公司总营收近八成。

公司从去年就开始力追的CRDMO商业模式,越来越稳固了。药明康德从自己小分子药物发现业务中向下游导流的趋势依然稳定,今年前三季度药物发现到研发转化分子250个,小分子CDMO管线也相应扩张,D&M业务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14.1%,是化学业务的重要营收来源。
但要说增长最快的还是TIDES业务。财报显示,前三季度TIDES业务增速再加快,去年同期,该板块收入同比增长了71%;而今年同比增长121.1%。这部分业务还是主要依托于GLP-1。
药明康德是礼来替尔泊肽的原料药供应商。目前,礼来至少提前规划好了3年的销售规模,自去年开始就在全球各地自建产能,去年5月还追加了53亿美元扩大在美国的生产基地,生产替尔泊肽的活性药物成分。预计今年年底才完工的泰兴多肽产能建设,今年9月就已经投入使用,这就给了药明康德非常稳固的“流量承接口”。
另外,如今创新药的棋盘中,单抗类药物的挖掘空间已经不大,一些核苷酸药物可以弥补小分子不可成药、不可靶向缺陷。企业开发核酸药物蔚然成风,QYResearch调研显示,预计2031年全球核酸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217.3亿美元。
据悉,药明康德TIDES业务的D&M服务客户数已经有所提高,同比提升12%;服务分子数量也同比提升34%。今年前三季度,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7.1%。
另外,公司生物学业务也有所增收:前三季度共实现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了6.6%。其中,新分子类型药物发现服务延续良好表现,收入贡献占比30%。但可惜的是盘子整体还是太小了,对公司整体业绩走向影响不大。
出售临床CRO,药明一直在“脱敏”
公司三大主力业务中,测试业务增收涨幅可以说是最不显眼的,营收基本持平。总体营收达到41.7亿元,略微下降0.04%。其中“临床CRO&SMO”在前三季度收入12.1亿元,同比下降6.4%,拖累了药明康德整体业绩。这里面临床CRO的形势其实是不容乐观的。
进入2025年,临床化药CRO传统盈利模式正在逐渐失效,最直接的后果是临床订单量下滑。
据智慧芽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仅新开始招募的临床试验数量不增反降,环比降了17.89%。与此同时,越来越多biotech公司开始自建临床开发团队,减少对外部CRO的依赖。药明披露,今年前三季度获得了19项临床批件,比去年同期略微减少。
狼多肉少的市场环境,不可避免地引发价格战。国内主要做临床CRO的泰格医药最有发言权。据公开资料显示,泰格医药的大临床均价打了7.2-7.3折左右,这直接导致了泰格财政收入的崩塌。今年上半年,泰格医药国内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收入同比下滑了10.1%。管中窥豹不难发现,临床CRO行业没有回暖的迹象。
药明也毫不掩饰的在公告中表示:“临床CRO&SMO”收入下滑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有媒体公开报道,其中主要负责临床CRO的康德弘翼已经很长时间业绩为负了,财报显示2024年及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亏损了4247.29万元、7545.30万元。
可怕的是,谁也不知道这场价格战还要持续多久、能降到多低。找到机会就“排雷”,是药明能想到最稳妥的方式,与此前药明出售药明生基在英、美“高敏感”业务的逻辑一脉相承。
此次,药明保留了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的CRO业务,打包出售了旗下临床CRO康德弘翼和临床SMO药明津石的100%股权后,有不少投资者表示,可喜可贺!
抛去业绩包袱后,药明倍感轻松,打算2025全年将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速继续提高至17%-18%;整体收入最高达到440亿元。
目前,药明康德整体在手的持续经营业务订单已经近600亿元,增速达到41.2%。按这个增速来看,2025全年目标有望实现。
26日的公告中,除了持续聚焦CRDMO,药明康德也首次披露了公司战略重点发展方向:专注药物发现、实验室测试、工艺开发及生产服务,并且交易所得资金将用于加速全球化产能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