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旅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正進行一場「斷腕」與「重倉」並舉的戰略轉向。
據中國城市報10月27日報道,香港中旅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香港中旅)發布公告,宣告其戰略方向的重大轉變:通過一場「一退一進」的資本運作,毅然告別拖累業績的旅遊地產,並豪擲重金押注於火熱的冰雪經濟。
公司計劃將持續虧損的旅遊地產業務分拆剝離,同時實施一項規模高達85億港元的股本削減,旨在優化報表、輕裝上陣。而更具標誌性的舉措是,此前對萬科旗下吉林松花湖等冰雪資產的收購將於11月並表,這意味着香港中旅正從「傳統景區運營商」向「高端休閒度假服務商」轉身。
香港中旅此番大刀闊斧的轉型,是甩掉包袱的明智之舉嗎?在傳統觀光旅遊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重倉冰雪賽道能否成為破局的關鍵?作為行業巨頭,香港中旅的入局又將如何影響競爭已然很激烈的冰雪產業格局?
割肉地產、削減股本
香港中旅意欲何為
根據香港中旅發布的公告,公司擬向股東實施建議分派,通過集團重組將旅遊地產業務分拆至私人公司。同時,董事局建議實施股本削減,將股本賬內的進賬由92.2億港元削減至7.2億港元。在剝離持續虧損旅遊地產業務後,公司將聚焦核心業務,預計報表端也將會有所改善。
具體來看,香港中旅將旅遊地產業務的權益重組至私人公司持有,剝離的部分包括珠海海泉灣、咸陽海泉灣、安吉度假村、深圳大空港、成都金堂5個項目。擬剝離部分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別為6.29、4.59、1.47億港元,凈虧損4.61、2.39、1.92億港元。
「香港中旅把5個持續虧損的旅遊地產項目以實物分派方式剝離到控股股東旗下私人公司,同時給出0.336港元/股(約等於22%市價)的現金替代方案,表面看是『止血』,實質是把周期重、沉澱大、減值連綿的資本密集型業務從上市公司出表,降低負債、減少未來減值波動,讓損益表一次性『洗澡』。」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香港中旅此舉在戰略上確屬於「甩包袱」。
「之所以形成包袱,已說明公司在『地產+旅遊』模式上運營能力缺失。」柏文喜進一步稱,受早年高價拿地、開發周期拉長、產品去化慢、IP運營弱等影響,剝離旅遊地產是必要止損。不過,這也把「運營失敗」標籤坐實——資產並未消失,只是從公眾公司轉移到控股平台,未來若地產復甦,中小股東已無法分享。
同時,此次大規模的「股本削減」也向市場傳遞出公司注重股東回報和穩健經營的積極信號。浙大城市學院副教授、文化創意研究所秘書長林先平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股本削減有助於優化資本結構,提升凈資產收益率,資本市場通常會視此類操作為企業提質增效的舉措,有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
香港中旅的賽道機遇
與運營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剝離地產業務的同時,香港中旅積極進軍高增長性的冰雪旅遊領域。今年9月底,公司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中旅風景以3億元人民幣收購萬科旗下兩家冰雪業務公司,即松花湖滑雪度假區項目公司(以下簡稱松花湖公司)與北京萬冰雪體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萬冰)。
據披露,松花湖公司是萬科冰雪業務的經營主體,涵蓋松花湖滑雪場、王子大飯店、瞻雲SALOMON酒店及商業街三大業態;而北京萬冰則擅長雪場運營與滑雪教學,累計管理9家知名雪場,擁有豐富的山地教學資源。
這一由優質雪場資產與專業運營能力構成的組合,無疑為香港中旅搭建了進軍冰雪產業的堅實跳板。然而,一個更深層次的戰略問題隨之浮現:在眾多新興業態中,香港中旅為何獨獨將冰雪旅遊視為必須重倉押注的突圍方向?
「冰雪旅遊是貫徹落實『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重要實踐領域,符合國家推動冰雪運動發展的政策導向。」在冰雪旅遊深耕多年的從業者紀絨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中國冰雪旅遊市場潛力巨大,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香港中旅布局冰雪產業體現了對消費升級趨勢的準確把握,將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優質供給。
「押注冰雪,已成為香港中旅在行業轉型中尋求差異化突圍的重要落子。」柏文喜分析,國家「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與「南展西擴東進」冰雪運動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為市場注入了強勁動力;而一些核心冰雪目的地的客流年均複合增長率已超過20%,也顯示出政策與供給端共振所帶來的巨大潛力。
在柏文喜看來,冰雪旅遊增長潛力構建於高客單、強復購與多元衍生的消費模型之上。滑雪度假人均消費達1500—3000元/夜,遠超傳統旅遊;用戶隨技能提升復購意願增強,並延伸至裝備、培訓等衍生消費,形成深度價值鏈條。同時,交通基建持續完善提升目的地可達性,南方室內雪場也從供給端培育着區域消費習慣。
不過,行業面臨多重挑戰。「氣候變暖導致北方雪季從120天縮短至約100天;供給端10年間雪場從200家激增至770家,高端市場競爭白熱化;重資產運營壓力巨大,單條高速纜車與造雪系統投入達4億—5億元,入住率需穩定在45%以上方能盈利;消費結構上,70%的初級客群二次消費轉化率不足20%,陷入『旺丁不旺財』的困局。」柏文喜說。
香港中旅如何
破題冰雪產業
目前,國內冰雪賽道競爭已趨於白熱化,形成了由地產巨頭、專業運營集團與地方相關機構共同角逐的多元化競爭格局。比如,萬達在長白山打造的國際化度假區、復星旅文於三亞亞特蘭蒂斯布局的冰雪業態等,共同構成了市場的高端競爭梯隊。同時,區域性雪場憑藉本地化客群深耕細分領域,而南方不斷興起的室內滑雪場更是打破了傳統的地域限制,使競爭從北方雪場進一步蔓延至全國範圍。
在群雄逐鹿的市場環境下,香港中旅作為新入局的巨頭,其獨特的資源稟賦與運營模式,被視為可能改變當前競爭態勢的關鍵變量。林先平表示,香港中旅的優勢在於央企資源整合能力、全國性網絡布局和成熟管理體系。其入局將推動冰雪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通過引入國際先進運營經驗,提升行業整體水平,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不過,香港中旅雖憑藉收購快速切入賽道,但其競爭劣勢與後續面臨的挑戰亦較為清晰。「首先,運營經驗落後萬達、復星等先行者3—5年,缺乏高端賽事運營和會員體系構建能力;其次,資產布局單一,僅依靠松花湖項目及北京培訓點,未進入崇禮、長白山等核心區域,難以形成全國性網絡效應;最後,央企機制在決策效率、激勵制度和季節性人力調配等方面,能否與市場化企業競爭,仍有待檢驗。」柏文喜稱。
在當前國內冰雪產業從高速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的關鍵階段,其可持續發展正面臨設施標準化不足、專業服務能力欠缺與運營體系不完善等核心瓶頸。香港中旅作為新入局的央企力量,其資源整合能力和規範化管理實踐,恰恰為破解這些行業共性難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中國冰雪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設施標準化、服務專業化、運營體系化等關鍵問題。」結合自己的從業經驗,紀絨坦言,香港中旅可通過導入央企管理標準、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推動產業鏈協同,為行業樹立高質量發展標杆,助力冰雪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柏文喜建議,香港中旅可依託中旅免稅牌照,在雪場小鎮設「冰雪離島免稅」體驗店,把滑雪後3天的高頻消費(如裝備、紀念品、保健品等)留在體系內,提升客單價。同時,牽頭制定《國家冰雪旅遊度假區評價標準》,推動雪場分級、教學資質、安全救援、生態容量等制度化,降低行業整體運營與監管成本。
此外,針對投資者,柏文喜稱香港中旅入局將加速冰雪產業整合,並有望帶來綠色運營、標準制定與客流組織的新思路,但無法立刻改變「重資產+看天吃飯」的本質,投資者仍需逐雪季驗證。
責任編輯: 文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