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玉米科技示范田里,种植大户李静蹲下身,指尖划过整齐的玉米株:“以前一亩种4000株就不敢多了,现在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亩保苗6000到6500株,穗子还这么大,秋收能多收200公斤!”
作为国家黄金玉米带核心区,近年来通辽市将“提高单产”列为头等大事,以“密植精准调控”为“金钥匙”,打开粮食增产新空间。如今田间地头,“玉米挤着长、产量往上闯”成常态,曾经的单产瓶颈,正被创新实践逐步突破。
“以前怕种密了玉米‘抢营养’,长得又瘦又小。现在才知,选对品种、用对方法,‘挤着长’也能高产!”李静的话,道出众多种植户的转变。
通辽市的底气,来自“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的“四良融合”。为实现玉米“密而不挤”,通辽联合中国农科院筛选出“中玉303”等42个耐密高产品种,配套11项密植调控技术,浇水、施肥都有精准方案。
中国农科院作物耕作与栽培中心研究员李少昆介绍:“玉米单产提升关键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过去东北玉米每亩仅种4000株,现在通辽不少地块达6000株左右,能多2000穗左右。‘中玉303’产量和生物量突出,适配高密度种植,当前玉米生长整齐,灌浆后期叶片仍翠绿,抗逆性强,上百万亩‘吨粮田’有望落地。”
如今通辽市的玉米田,早已告别“靠天吃饭”:1500万亩玉米田用无膜浅埋滴灌,974万亩高效节水田让每滴水都高效利用;1.8万台高性能播种机配北斗导航,行距、株距误差不超2厘米。数据显示,全市800万亩地块亩保苗超5000株,200万亩达5500-6500株,密植技术成“增产利器”。
“以前自己种地,买农资没议价权,遇病虫害就慌神。现在加合作社,从种到收都有人管,省心又赚钱!”奈曼旗东明镇东明村村民高勇的经历,是通辽破解“小农户增产难”的缩影。
为让更多农户享技术红利,通辽市组建社会化服务联盟,416家服务组织联动8家农事服务中心,推“六统一”服务——统一采购农资、耕种作业、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收获、粮食销售。截至目前,联盟服务25.9万户农户,覆盖1225.7万亩耕地,带动小农户亩均节本增效100-200元。
此外,通辽市还创新模式:沙地推广“密植+保护性耕作”,300万亩沙地既固沙培土,又实现亩增300公斤以上;与通粮集团合作“品种+粒收+粮食银行”,智慧农业落地,智能化水肥平台让玉米田“会说话”,缺肥缺水自动提醒。
目前,通辽市已创10项玉米单产全国、东北及自治区纪录,4年累计增产21.8亿斤。“下一步,我们要把千万亩示范区打造成‘吨粮田’样板,计划核心区亩产超吨粮。”通辽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秋意渐浓,通辽玉米田即将丰收。风吹过田野,带来成熟的粮香,更奏响北方粮食增产新乐章。在国家黄金玉米带上,通辽正以科技与服务,续写“北疆粮仓”新故事。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