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全球化传播:困境突破与实践路径探索

中国网2025-09-04

摘要

中国戏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在数字技术重塑全球传播格局的背景下,其国际传播虽已形成“线下展演+线上传播”双轨模式,但仍面临叙事适配不足、模态协同薄弱、平台效能未显、受众参与度低的困境。本文结合实践从叙事、模态、平台、生态四个维度构建系统性突围路径,以期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深度与效能提供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思路。

关键词

中国戏剧;国际传播;困境;突围路径

中国戏剧历经数百年积淀,形成了京剧、昆曲、越剧等多元剧种,其程式化表演、写意化美学、叙事化音乐共同构成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戏剧的国际传播不仅是技艺的海外展演,更承载着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是推动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媒介。

随着短视频平台逐步成为传播主阵地,VR、AR等技术日渐成熟,全球文化传播格局已从线下场景主导转向线上线下融合,这使得传统戏剧海外巡演的单一传播模式愈发难以适配国际受众认知习惯与接收偏好。除了东西方叙事逻辑差异外,当前社媒平台上的戏剧传播多停留于舞台表演片段截取,未配套文化注释,造成海外受众对戏剧符号寓意的解读率严重偏低。基于传统传播模式与数字时代传播需求的适配矛盾,以及跨文化传播中认知障碍与内容缺陷的双重问题,本文将立足数字技术赋能的传播特征,系统探索中国戏剧国际传播优化路径。

一、中国戏剧国际传播的现实语境与核心困境

(一)中国戏剧国际传播已有初步成效

近年来,中国戏剧国际传播呈现“官方引领+民间参与”的多元态势。官方层面,依托“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等平台,京剧《霸王别姬》、昆曲《牡丹亭》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等场所开展常态化巡演。2023年海外巡演场次较2019年增长42%;民间层面,短视频平台成为传播主阵地,“京剧脸谱绘制”“昆曲水袖教学”等碎片化内容凭借强视觉冲击力,在Tik Tok单条视频播放量可达500万次。此外,跨文化改编尝试初见成效,如上海京剧院将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改编为京剧《王者俄狄》,以“西皮二黄”唱腔演绎西方经典,在雅典国际戏剧节获得观众好评。

(二)中国戏剧国际传播核心困境的理论剖析

1.文化折扣下的叙事适配不足与认知障碍

文化折扣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的受众认同、理解而导致文化产品贬值的现象。人们普遍倾向于寻找与自身文化背景相接近的文化产品,并对于需要额外知识背景才能理解的文化产品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当前,中国戏剧在国际传播中多采用“原汁原味”的经典复刻模式,缺乏对叙事的跨文化转译。海外受众虽能直观感受到中国戏剧艺术精湛的技艺与唱腔,但对于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艺术观却往往难以深入理解,从而造成文化符号的意义传递断裂。同时,叙事场景过度局限于戏曲专业舞台,未能将戏剧元素有效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使得海外受众缺乏与中国戏剧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

2.多符号协同缺失致传播模态单一

文化传播的意义生成并非依赖单一符号,而是语言、图像、声音、互动等多模态资源的协同互构,需各模态“各司其职”又相互补充,进而完成文化内涵的完整传递。从当前实践来看,中国戏剧海外传播仍以“视觉+听觉”的传统模态为主,尚未构建起覆盖多维度的完善协同体系。在线下演出场景中,部分院团为保留传统风貌,常沿用复杂具象的舞台道具,极易分散海外受众注意力,使其难以聚焦于核心技艺展示,进而弱化对戏剧艺术精髓的感知;在线上传播场景中,短视频平台的戏剧内容多停留于演员表演影像的单纯截取,既未配备多语种字幕以适配不同语言背景受众的理解需求,也未补充唱词内涵解读、表演符号注释等语言模态内容,导致非中文受众难以理解唱词承载的情感与叙事信息,只能停留在视觉观赏层面,无法深度参与文化意义的建构过程。

3.传播生态碎片化显平台协同薄弱

有效传播需依托“多平台协同—信息一致化—受众分层触达”生态,根据不同平台特性输出差异化内容,同时保持信息内核统一,形成“吸引—认知—留存”的传播闭环。当前中国戏剧海外传播存在明显的平台适配错位与内容割裂问题,例如在TikTok平台发布10分钟以上的完整剧目片段,与平台“15~60秒碎片化内容”的用户习惯不符,视频完播率较低;同时,对戏曲科普的深度解读内容与平台亮点片段没有形成联动,未实现引导用户从“短时吸引”转向“深度认知”,无法实现多平台信息互补的整合传播效果,进一步加剧了传播生态的碎片化,难以形成持续的文化传播影响力。

4.单向传播局限致受众参与度低

传播的本质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达成理解与共识,文化认同的形成需依托互动体验、情感联结、主动传播。单向传播因缺乏对话与反馈,难以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易导致受众从“参与者”退化为“被动接收者”。目前,中国戏剧海外传播多以“我传你受”的单向模式为主,未主动发起UGC活动,海外受众仅作为观看者而非传播者;演出之外,与海外受众的直接互动也较少,难以建立情感联结与跨文化解读,导致海外受众对中国戏剧的认知多停留在技艺观赏层面,难以形成文化认同与长期传播动力。

二、中国戏剧国际传播突围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以共通价值与生活场景重构叙事

1.嫁接“普世价值”实现中国戏剧主题在地化

跨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精准寻找文化共通点,以全球“普世价值”作为沟通桥梁,从而有效降低文化折扣。在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这一理念尤为重要,需将文化特有的价值理念巧妙转化为全球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普世话题。

当下,中国戏剧国际传播亟待突破传统的经典剧目直译模式,深入挖掘与海外受众的价值共鸣点,实现作品主题的在地化转译。一方面,在改编传统剧目时,应着重聚焦全球共通主题,精确传递符号含义、全面深入地展现中国文化,以促进文化共情,增强传播效果。例如,在表现家国情怀这一宏大主题时,可细化为个体责任与家庭选择的微观视角,让海外受众能够从熟悉的家庭关系角度切入,逐步理解东方价值观的内涵。另一方面,要积极创作全新的跨文化剧目。如苏州昆剧院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合作的《威尼斯商人》昆曲改编版便是成功范例,该剧选用旦角演绎鲍西亚,以水磨调唱腔精准传递角色的智慧与正义,在伦敦演出时上座率高达90%。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对正义与善良这一全球共通价值的精准把握与生动呈现,充分证明了主题在地化策略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2.嵌入日常生活场景推动戏剧元素生活化

文化的传播与接受并非只依赖于宏大的理论宣讲,也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浸润得以实现。只有当外来文化元素自然融入受众日常生活,成为其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促使受众产生文化认同。因此,中国戏剧的国际传播应打破专业舞台局限,积极将戏剧符号嵌入海外受众的日常生活场景。

在内容创作方面,短视频平台可声画同步呈现“昆曲水袖与现代舞蹈融合”“京剧脸谱元素的日常妆容”等新颖内容,将戏曲符号从高高在上的舞台艺术转变为贴近生活的生活美学,以此形成对受众的强大吸引力。开发戏剧主题文旅线路也是创新之举,如“北京京剧体验之旅”,线路精心设计了“京剧后台化妆体验”“武生基础技艺学习”“长安大戏院经典剧目观赏”等环节,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深度体验京剧文化。2024年该线路在TripAdvisor上的预订量较2023年增长60%,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生活化场景对中国戏剧传播效果的显著提升作用。

(二)以多符号协同实现传播模态的沉浸化表达

1.优化戏剧视觉模态

跨文化传播中的视觉符号需兼顾文化辨识度与解读便捷性,既要保留文化特有美学特征,又需通过符号简化、意义标注降低海外受众的解读难度。中国戏剧视觉模态的优化需从线下、线上两个维度展开,线下演出中,对舞台布景进行简约化改造,通过抽象化的视觉语言传递场景氛围,帮助海外受众快速理解剧情;线上传播中,强化细节特写与美学提炼,将抽象的表演语言转化为直观、可视化信息,强化受众对戏剧视觉符号的记忆效率。

2.数字技术赋能戏剧互动模态

新媒介技术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能重塑受众的感知方式与参与模式。VR、AR等互动媒介打破了单向观看的局限,让受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中国戏剧可借助数字技术从挖掘人性叙事、融合传播表达和多元场景交互等维度切入,通过开发VR产品,实现面向青年的浸润式传播效果,让海外受众借助虚拟技术走进剧院后台,体验戏曲技艺,延长传播链条,有效激活国内外受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协同平台数据构建整合传播矩阵

1.按平台特性分层输出内容

不同平台具有独特的用户画像与传播规律,需根据平台特性设计差异化内容,形成分层传播矩阵。短视频平台适配“短平快”的用户习惯,中长视频平台适配深度解读与完整体验内容,垂直文化平台主打学术对话与跨文化对比,适配发布专业性内容以触达海外戏剧研究者、从业者群体。分层传播有利于不同角度切入传播中国戏剧,提升中国戏剧国际话语权。

2.依据平台数据动态优化传播策略

依托各平台后台数据,建立“受众偏好—内容效果”关联分析机制,动态调整传播重点。例如,通过TikTok后台数据发现脸谱、水袖相关内容播放量是唱腔内容的3倍,可加大视觉类内容产出;通过YouTube数据发现西方受众对京剧武生类内容的观看时长最长,可针对性推出武生技艺系列解读视频;通过垂直平台数据发现海外研究者关注中国戏剧数字化保护,可增加VR戏剧等前沿话题内容。这种数据驱动的调整模式,能让内容传播更具针对性,避免无效传播。

(四)多元构建长效协同传播生态

1.培育海外戏剧社群

文化认同的深化需依托社群化互动,通过社群凝聚兴趣群体,形成长期传播动力。中国戏剧线上社群运营可建立中国戏剧爱好者社群,定期开展线上戏剧沙龙、传承人问答等活动,在社群内分享戏剧学习资源,鼓励学员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形成互助式传播氛围;线下俱乐部可联合海外高校、文化机构建立中国戏剧俱乐部,开展戏剧工作坊、小型展演等活动,培养民间传播重要力量。

2.联动多元传播主体

中国戏剧国际传播需构建“政府+院团+自媒体+海外机构”的多元主体协同生态。院团层面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优质内容和技艺展示支持,自媒体层面发挥灵活度高、贴近受众优势,开展本土化内容创作和受众反馈收集,海外机构层面依托当地资源,提供在地化推广和文化转译支持,合力打造跨主体合作案例,提升传播效能。

三、结论

在数字技术重构全球传播格局的背景下,中国戏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国际传播已从单一展演进入多维度协同的新阶段。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戏剧国际传播的叙事适配不足、模态协同薄弱、平台效能未显、受众参与度低四大困境,从叙事、模态、平台、生态四个维度提出突围路径:以共通价值和生活场景重构叙事,消解文化折扣;以视觉和互动创新模态,实现沉浸化表达;以分层输出和内容联动协同平台,构建整合传播矩阵;以社群培育和多元联动构建传播生态,实现长效运营。

中国戏剧的国际传播不仅是技艺的海外落地,更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理念与世界文明对话的过程。通过系统性的路径优化,中国戏剧有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核心载体,助力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文化格局。(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 方婧)

休班警被騙到柬埔寨事件 周一鳴:涉事警員已回港及辭職

2025-09-06

入境旅客攜9600支未完稅香煙 今被判囚及罰款

2025-09-06

沙田中心停車上落貨爆爭執 一人持?刀還拖 3人同受傷被捕

2025-09-06

醫管局與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簽署3年合作備忘錄

2025-09-06

警截查私家車檢10萬元私煙及煙彈拘司機

2025-09-06

李家超視察選委會補選票站 稱讓投票公開公平及誠實進行

2025-09-06

入境旅客攜逾1.5萬支未完稅香煙 今被判囚及罰款

2025-09-06

警截毒品快餐車 檢126粒含依托咪酯煙彈等毒品拘無牌司機

2025-09-06

(有片)多批市民自發到美駐港澳總領館外抗議 強烈譴責美國政府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

2025-09-06

天文台:午夜12時至凌晨3時發3號風球 評估明晚是否需發更高信號

2025-09-06

選管會主席巡視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補選投票站及中央點票站

2025-09-06

偽造啟德體育園演唱會門票 警搗詐騙集團檢高仿周杰倫個唱門票拘12男女

2025-09-06

美林邨火警│(有片)被困鄰居窗邊揮毛巾求救片段曝光 火警單位嚴重焚毁

2025-09-06

港隊角逐十五運會體操青年組賽

2025-09-06

熱帶氣旋迫近 民政總署署長視察大澳預防水浸工作

2025-09-06

兩童感染甲流情況嚴重 其中一人同時感染新冠病毒

2025-09-06

青岛推广玉米“一喷多促”技术 筑牢秋粮丰产绿色屏障

2025-09-06

活力中国调研行 |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变“顶流”,文创连古今

2025-09-06

“天府粮仓”品牌之夜亮相中德农业周 “川字号”农产品加速出海中

2025-09-06

贵州省盘州市“刺梨之乡·康养农旅”乡村振兴特色带建设纪实

2025-09-06

龙门县普安县同心架起“黔货出山”金桥

2025-09-06

第十一届四川农博会聚焦“1+1+8” 产业,多维展现四川农业新成果

2025-09-06

金秋丰收季 羌塘迎盛会—2025年那曲恰青赛马节盛大开幕

2025-09-06

现场签约1603万元!广元在四川农博会以“蜀道+美食”出圈​

2025-09-06

“趣”打卡丨想滑雪不必等冬天,扛起雪板说走就走

2025-09-06

2025年全国游泳锦标赛开赛 张展硕打破世界青年纪录

2025-09-06

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举行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就职典礼

2025-09-06

诚景及第风华|央企硬核实力,兑现家的“诚”诺

2025-09-06

入境處一連4日反黑工 拘16人包括4僱主

2025-09-06

以色列称有计划关闭法国驻耶路撒冷总领馆

2025-09-06

特朗普再次敦促鲍威尔降息 批评其“行动太迟”

2025-09-06

天文台:今晚10時2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 將視乎情況周日改發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2025-09-06

17歲少年感染甲流併發休克 5同學近日現輕微流感病徵

2025-09-06

联合国大会通过加强与上合组织合作的决议

2025-09-06

世卫组织:非洲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5-09-06

英国首相斯塔默大幅改组内阁 涉及十余名内阁成员

202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