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工地上,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辣椒种植区内,工人们正在采收辣椒;玉米育种试验田里,标注着各种代码的玉米新品种植株整齐挺拔,一个个玉米果穗饱满……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马场镇的田野里,处处一派创新实干景象。这里是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在贵州贵阳设立的玉米、油菜、小麦试验基地,也是贵州种业科技创新的主阵地。
2024年11月15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贵阳粮油作物试验基地共建协议》签署;今年4月建成投用501亩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贵阳粮油作物试验基地。不到一年的时间,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承接科研试验的贵州贵阳团队和以贵阳市农业实验中心为运行主体的“三方团队”全面入驻,各项试验、区试有序推进,以崖州湾贵阳基地为核心区的产业发展初步集聚形成。一个以种业试验创新、粮油高效种植、和美乡村建设、农旅等融合发展的“贵州省贵阳市山地农业种业创新基地”和种业小镇初现端倪。
体制机制创新的种子正萌芽
“围绕贵州夏播、黄淮海区域种植习惯,有国创玉001、国创玉002、J31S×5746-2、J31B×QD004、国创玉004、J32×4122六个试验品种在种植”;
“围绕西南地区中高海拔春播耐寒品种,有国创玉148、国创玉101、黔玉823、黔玉780等品种在试验种植。”
“看对面有个高一点的牌子,就是我们贵州省的玉米区域试验点,里面就有最新开设的12个品种参试的高密度组区域试验。”……
沿着崖州湾贵阳基地的田间小道穿行,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种子发展服务站站长王德甫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基地试验品种的各种性状特点。
“通过共建试验基地这一平台,我们将共同致力于种质资源的创新、关键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高效育种体系的建立、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以及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王德甫说。
崖州湾贵阳基地的建设,是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在西南地区首个粮油试验基地。为此,贵州打破部门、团队、体制限制,从省、市科研单位和企业选拔材料创制、品种选育能力强的30名优秀育种人才,采取老中青结合方式组建玉米、小麦、油菜省级科研育种团队,立足贵州实际选育突破性品种。
在对外交流方面,崖州湾贵阳基地建设以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钱前院士、首席科学家郭亮和李立会以及高级科学家陈泽辉、张祖新等多次赴贵阳基地开展品种测配、材料繁殖、单倍体材料观察等工作。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级团队赴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开展育种技术交流、学习考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
崖州湾贵阳基地立足贵州实际,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良种攻关。玉米方面,从稀植大穗转向高产耐密宜机,充分挖掘贵州玉米抗性基因,选育高产优质、抗病耐瘠、适宜机收的新品种。小麦方面,针对适合酱酒工艺和贵州生态气候特点,制定评价制曲小麦品种的理化指标和本土化种植方案,推动酱酒制曲小麦种源自给和生产本土化。油菜方面,针对目前油研2020等高油高产品种生育期较长、存在接茬问题,重点攻关选育生育期180天以内的早熟、抗根肿病品种。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贵州建成5个育种科研基地和4个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水稻矮秆基因(sdlr5)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5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油菜品种“油研2020”与水稻品种“筑优筑农丝苗”双双入选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实现全省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零的突破。
发展的种子在播撒
一个试验基地,对一个地方的发展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
崖州湾贵阳基地核心区占地501亩,汇集崖州湾、贵州核心育种专家材料,开展玉米、油菜、小麦育种科研试验,种植各类遗传材料4.29万份,为贵州选育产量更高、品质更好、适应性更强的好种子。
这个501亩的核心基地不断地外延和拓展,产业发展实现初步集聚。
在马场镇,记者看到占地231亩的头部种业企业玉米品种展示区内,吸引了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聚集发展,种植品种319个,形成玉米种业资源集聚效应;占地867亩的阳雀湖辣椒产业专区,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辣椒首席专家王立浩团队,专项选育“贵州辣子鸡专用辣椒”;占地543亩的水稻示范推广区,正在开展“矮秆基因”等水稻品种科研示范种植。
不到一年的时间,2000多亩产业集群,不仅涵盖了育种试验、品种展示,更建成了集育种、种植、园艺、旅居、培训研学、社区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科研力量的集合,更为当地群众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供了可能。
在贵州阳雀湖高山特色辣椒全产业链项目基地,青葱的辣椒树枝头挂满了娇嫩的辣椒,三五成队的村民正在忙碌采摘。一个个色泽鲜亮、个头饱满的辣椒在村民的双手翻飞间,被熟练地采摘下来,装入箩筐。
“一天能采400斤以上,5毛钱一斤的工资,一天就能赚200多块钱。”平寨村村民罗叶珍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笑着告诉记者,她抬着的箩筐里,青翠的辣椒逐渐堆成了小山。
走进大棚种植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集中展示和试验棚。这里汇集了来自贵阳、遵义、毕节等贵州各地的十余个辣椒品种,每一列辣椒前都竖着醒目的标识牌,详细记载着辣椒的口感、外形、采摘标准和亩产量等信息。
在大棚最里端,阳雀湖辣椒的延伸品种——阳雀湖炒肉专用椒和太空椒的样品长势喜人。标识牌显示,阳雀湖炒肉专用椒香辣味浓郁、皮薄肉脆,大棚亩产量高达7000斤以上,露天种植也能达到4000斤以上。
“这个占地近5亩的大棚,是我们收集各种辣椒种植信息、培育适宜本地使用的辣子鸡专用椒的‘实验室’。”贵州阳雀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康说,以基地做品质示范,对农户进行系统培训,以点带面,公司计划3年内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种植5000亩以上。
在基地的核心地块,土地已经平整完毕,这里即将建设冷链分拣中心、培训和展示中心、育苗中心,预计今年内完工,加工厂房和科研楼也将在明年建设投用。蒋康说:“通过品种提纯、标准化种植,我们要打造贵州高质量山地特色辣椒区域品牌。”
种业技术波峰前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当前面临哪些“卡脖子”问题?
“种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4.0时代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高捷说,共建一个国家级基地,充分利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在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核心种质资源创制及品种精准培育的领先优势,围绕贵阳粮油作物试验基地打造种业小镇集群发展,发挥种质丰富、试验场景多样等资源,加速推动粮油作物育种从2.0向4.0转变,补齐油菜、玉米、小麦等作物选育短板。
把崖州湾贵阳基地建成山地农业种业创新基地,不仅仅是对贵阳,乃至贵州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要在资源引进、材料创制、南繁加代、材料组配、组合测试、抗性鉴定、品种展示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科研取得实效,努力打造西南种业创新高地。”高捷说。
首先是人才培养和储备是关键。王德甫坦言,尽管每年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都会派专家来指导工作,地方也推荐优秀人才赴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跟班学习,但这种培养还是范围太小。
“要加强育种基础人才培育,重视种业高职人才及繁种、推广专职人才的培养,发挥知名高校作用,提高种业生源综合素质,努力培养育种‘工匠’。”高捷说,此外,还要出台种业人才交流引用政策,鼓励科研人员以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自主创业等灵活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
其次“繁种”存在“痛点”,“种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探索实践尚在“起步”。目前,贵州仅有贵州筑农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一家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A证企业,其他的种业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扩繁能力不强、产销规模不大、辐射区域不广、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为此,贵州省玉米育种专家研究员任洪说:“在培育种业振兴‘领头雁’方面,贵州应加快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技术先进、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重点扶持本土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第三,育种4.0阶段,需要投入大量基础设施、高精尖仪器设备,也需要长期的表型数据测量积累。而育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获得的财政支持较少,虽具有较高的创新积极性,但难以承担较高的育种风险,其种业创新发展受到制约。贵州金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迅建议,要创新生物育种多元化投入机制,持续稳定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政策性银行提高种业贷款规模,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种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