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新疆维吾尔族姑娘卡地热亚·阿不列里木身着一身橙色的工作服,正认真地记录着师傅说的工作要领。她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的2025届毕业生,刚入职中石油西部钻探公司进行岗前培训。能源行业一线工作条件艰苦,难度高、强度大,烈日炎炎,跟着师傅爬井架的时候,她额头上的汗珠顺着晒得微红的脸颊滑落,眼中却闪着笃定的目光—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展现石大学子的青春担当。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样的选择并非个例。近年来,学校坚决贯彻党中央“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落实落细落稳就业举措,全力促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30年超过90%。毕业生对签约工作的满意度达98.18%,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为100%。
学科调整,立足发展需要
学校坚持“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完善就业质量“动态跟踪+评价”体系,推进“基数+贡献”为导向的分配机制,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一方面围绕社会人才需求“做减法”,近年来撤销公共事业管理等9个专业。另一方面聚焦前沿交叉融合领域“做加法”,新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碳储科学与工程等11个本科专业,建成智能油气工程、量子信息科学等21个微专业。
“现在的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初步具备新时代能源勘探行业的核心素养和从业能力。”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文军表示。
这种“精准调整”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双轮驱动”,不断优化就业市场布局,促使专业设置契合国家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数据显示,每年超过2500家优质企业进校招聘,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国有企业(央企)、各地重点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占比75%以上。同时,毕业生到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就业的总量持续增长,为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才支撑。
课程改革,筑牢育人阵地
“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教授求职技能,还讲解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的有关知识,通过课程我不仅系统了解了石油行业的发展脉络,还参加了实地研学!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清晰多了。作为一名石油人,我将以己所学、尽己所能,永葆热忱,扎根勘探开发一线。”已经签约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测井研2201班学生孙维江对学校就业指导课程赞不绝口。
2022年以来,学校加强就业课程改革,目前课程已纳入本科培养方案的必修课,历经“校本化”改革后,实现了“专业—行业—就业—职业”的有效衔接,成为学生职业成长的“导航仪”。
各二级学院“一院一策”设计课程,构建院本化教学体系;教师人员“跨界组合”,组建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企业专家等共同组成的复合式团队;课程内容从聚焦技能提升转向突出课程思政和就业引导,将石油精神教育贯穿始终;课程模式增加职场实践体验环节,加设实践学时与职业体验实践作业。另外,课堂教学与实地研学相结合,校企共建深化产教融合。截至目前,学校已获批154个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通过定向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引导学生深入石油石化、高新技术、新能源等重要领域实习实践,在真实职场中感受行业脉动,坚定职业选择。
“经过课程改革,满足学生深层次的发展需求,破解‘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的难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高位。”陈文军说。从实际成效看,该校毕业生到国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的就业意愿不断增强。石油主干专业超70%的签约毕业生、全校超40%的签约毕业生到国家能源行业就业;每年超过50%的签约毕业生签约世界500强企业;600余人赴西部基层单位就业。
价值引领,培育自觉担当
“热爱西部,志存高远,勇担时代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石油工程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白隽恺的带领下,赴西部基层就业毕业生们的铿锵誓言回荡在校园中,更悄然融入每一位石大学子的青春信念里。这一幕是学校今年组织的赴西部基层单位就业毕业生欢送仪式的剪影,也是每年夏天出现在石大最动人的画面。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坚持为人才相对亟需的西部地区输送高质量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陈文军说。为此学校深入实施价值引领工程,紧握就业育人之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基层导向的就业观,让“能源报国”成为毕业生的自觉选择。
以“石油精神”铸魂。开展“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主题教育,组织“能源报国 能源强国”实习实践队、“石大学子名企行”,每年组织2000余名学生赴大型石油企业实习,打造“行走的就业实践课”。
以“典型引领”聚力。组织强国青年就业大讲堂、行业发展报告会等品牌活动,邀请国家劳模、行业先锋、大国工匠、西部就业毕业生榜样等先进典型进校园,分享扎根基层的经历。
以“荣誉教育”感召。学校每年为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举行欢送仪式,校长、书记亲授出征旗,激励每一个石大人涵养家国情怀,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以“政策支撑”固基。实施西部基层就业专项计划,设专项经费奖励赴西部就业学生并提供保障;宣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项目,开拓西部地区政策性岗位,入选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份定向选调高校名单。
以“需求对接”搭桥。立足石油行业主阵地,重点开拓新疆、陕西、宁夏等西部能源集中区市场,覆盖西部关键能源基地。组织新疆、内蒙古等地专项引才及招聘会,畅通校园招聘及与西部用人单位的对接渠道。
截至目前,2025届毕业生中,1751名毕业生到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能源企业就业。379名毕业生赴新疆、西藏等西部6省基层单位就业。
服务赋能,强化就业保障
“AI简历系统只需几分钟就能给出优化建议,模拟面试室居然真的像实时面试一样—找工作有了这个‘助手’真是省事不少。”这是机电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安全2102班的林珂薇对学校就业服务平台的直观感受。
2024年7月学校开始升级打造“实体化、智慧化、专业化、协同化”的大学生就业赋能中心。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赵晓珂表示,通过升级智慧就业信息化平台、引入AI等信息技术赋能就业工作,实现就业服务一体化办理与精准化服务,为学生提供就业事务、资源对接等一站式集成服务。
实施“职面未来发展工程”,为就业学子精准赋能。建立“课程指导、实战训练、深度辅导、活动赋能、帮扶促进”全链条,一二三课堂相衔接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组织开展职业生涯体验周、名企游学营等活动,不断提升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针对西部生源毕业生,特别是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求职训练营、宏志助航计划等,助力毕业生圆梦服务家乡。针对已确定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提前开展公共管理能力培训,帮助他们入职后快速融入岗位,不仅“下得去”,更要“靠得住、留得住”。
新疆地理环境复杂,沙漠、戈壁、山地遍布,钻井、开采面临高温、高盐等难题,前方或许有相对艰苦的环境和困难的任务等着卡地热亚·阿不列里木,但当她谈起未来时却始终带着笑意—那是终于踏上家乡土地的踏实,也是即将用专业本领扎根油田的期待。
从戈壁油田的钻塔旁到西部基层的岗位上,石大学子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地。越来越多像卡地热亚·阿不列里木这样的年轻人带着学识与热忱奔赴山海。他们的故事,唱响石大学子“我为西部献青春”的主旋律,是石大精神的生动注脚,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石油答卷。
作者:胡晓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郑力吉 实习生 刘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