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力、制度创新……感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温度与速度”

央视网2025-08-03

央视网消息:上海作为我国重点打造的国际科创中心,正带动着长三角三省一市掀起科技创新热潮。随着协同创新机制越来越完善,这里的科创力量不断汇聚,一个个跨区域合作的故事正在上演。

最近,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的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了一个重要立法——《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9月1日起,《决定》的19条措施将在三省一市同步施行。简单说,就是要让四地在科技力量培育、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资源共享等方面联手发力,解决合作中的难点堵点,共同打造更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环境。

政策的助力让长三角的科创合作热得像这夏天的温度。在上海普陀区的“创新里”科创产业园,来自江苏太仓的林维辉和来自上海的秦楚汉正忙着完善他们的人工智能垂直农业产品。林维辉负责硬件制造,秦楚汉负责产品研发。因为上海研发资源集中,他们把研发放在这里,生产则放在土地成本更有优势的太仓,两地车程才40多分钟,跨省合作就像在同一个城市里办事。

这样的跨区域合作在上海市普陀区很常见。做机器人的徐培麒几乎每天都要和无锡的合作伙伴远程开会,上游的零部件来自常州、苏州,能降低成本;下游的应用则和南通的养老产业园合作,推进康复训练项目。

今年,上海、南京、苏州等8个沿沪宁的城市还启动了产业创新带建设,这条创新带上,2024年的GDP总量已经突破15.1万亿元。普陀区正在打造的沿沪宁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将来会为沿线城市的企业、科研院所提供展示、路演的空间,还能办理政务服务,让沪苏资源更好地融合。

制度创新 让长三角科创协作更顺畅

除了政策和产业带,制度创新也在让长三角的科创合作更顺畅。

在上海青浦区靠近江苏的地方,西岑科创中心正在建设,东边是华为研发中心,西边是高科技企业的综合体,未来这里将成为长三角首个跨省域高新区的核心地带,涵盖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个分园。

虽然部分园区还在建设,但不久前的江浙沪联合招商会已经吸引了不少企业关注。这种跨省域高新区,能让不同省市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产业协同,让创新资源配置更有效。

在上海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的一个监测仪项目正在实验,这个由复旦大学出技术、上海出市场化方案、江苏盐城投资的项目,已经拿到200多台意向订单,形成了“研发销售在上海、投资生产在长三角”的协作模式。

这个中心去年揭牌以来,项目转化落地率达48%,9家新公司都落在了长三角。不过,跨区域合作还是有痛点,比如技术经理人标准不统一,培养课程、师资也不一样。目前,他们正联合长三角的人才培养基地,制定统一的认定和培养标准。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比2021年增长了145%。未来,长三角的城市群还将继续携手,让这里的创新生态更具全球竞争力。

跨省轨道交通加紧建设 城市之间“丝滑通勤”

科技创新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交通出行更是紧密相连。安徽省的马鞍山和滁州,紧邻江苏南京,目前,当地的跨省轨道交通正在加紧建设中。这些城际铁路通车后,将实现城市之间的“丝滑通勤”。

早上7时,马鞍山东站。每天这个时候,车站里都汇聚着许多赶火车的上班族。7时13分发车的D5646次列车,从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始发,终点是江苏省南京市。由于下一班到南京的列车8时30分才发车,所以D5646次就成为从马鞍山到南京上班的人们最重要的通勤车次。陈树胜在南京从事汽车装潢生意,家在马鞍山,他每天要在两座城市间往返。固定的几班高铁车次和他工作时间不确定的矛盾,时常困扰着他。“陈树胜们”希望在南京和马鞍山之间通勤能够更方便,而这一愿望即将成为现实。

这是宁马城际铁路马鞍山市的施工现场,尽管热浪滚滚,但工程依然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周成钢负责的是宁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段的施工作业,这条城际铁路起自南京西善桥站,终点马鞍山当涂南站。通车后,南京与马鞍山两市中心城区通勤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解决陈树胜烦恼的希望就在这里。

距离马鞍山约100公里的安徽省滁州市,是另一座与南京紧密联系的城市。眼下,连接两地的滁宁城际铁路也正在加紧施工,项目全长约55公里,共有17座车站。目前,这条线路在滁州市境内的部分已通车运行,南京市境内的工程也在建设中。

尽管距离完全接入南京市区还差“临门一脚”,但城铁建设的成效已经初显。

“反向抽水”、“逆势”抽提,联动抗旱!水稻“喝上”保穗水 守好墒情底线保障粮食安全

2025-08-04

“轻量级”“小而美”优势明显!借数字经济“东风” 泳装产业全球化2.0蓝图已展开

2025-08-04

“研制+运营+场景”低空应用落地闭环形成 低空经济技术赋能传统能源产业潜力巨大

2025-08-04

“裁”出无可替代“幸福产业”!“智”造“云”销 企业“创”出新天地

2025-08-04

防汛“硬核”科技筑牢智慧水利安全防线 | 水利科普↓

2025-08-04

“最短火车”内有“大乾坤” 拉风“敞篷小跑车”凭硬核实力守护你我出行安全

2025-08-04

“变废为宝”鼓了百姓“钱袋子” 鲜活实践成撬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绿色杠杆”

2025-08-04

北京市延庆区升级发布城市积水内涝红色风险预警

2025-08-04

湾区同心 共赴全运之约

2025-08-04

大城“三管”

2025-08-04

88年前,这群人如何打响“舞台抗战”

2025-08-04

沉浸式感受“百千万工程”新成效,总台大巴探访广东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5-08-04

培育良种“中国芯” 端牢中国饭碗

2025-08-04

大国工程在新疆丨环塔不仅有了“绿围脖”,又新添了“银项链”

2025-08-04

“村超”归来,再成顶流!冲不垮的“村超”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2025-08-04

第10号台风“白鹿”生成 对我国海域无影响

2025-08-04

“七下八上”期间降雨有何特点?如何防范?分析解读↓

2025-08-04

北京继续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

2025-08-04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甘肃青海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风险很高

2025-08-04

白宫2亿美金建“顶级”宴会厅 特朗普:我出钱 我擅长

2025-08-04

一艘移民船在也门海域倾覆 已致20人死亡

2025-08-04

坦桑尼亚总统:坦中物流合作项目意义重大

2025-08-04

创新、绿色、共赢——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考察团访华期待深化合作

2025-08-04

红色预警:河北广东广西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很大

2025-08-04

堪察加火山群近日接连喷发 俄专家:与强震有直接关联

2025-08-04

暴雨橙色预警:河北广西广东等地局地有特大暴雨

2025-08-04

联合国机构:苏丹西部约64万名儿童面临霍乱感染风险

2025-08-04

高温橙色预警:陕西湖北四川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2025-08-04

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红色预警

2025-08-04

面向“夕阳市场”培育“朝阳产业” 重庆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04

东盟临时观察团启动对柬泰边境第二轮视察

2025-08-04

一艘搭载非洲移民的船只在也门海域倾覆致20多人死亡

2025-08-04

澳大利亚山洪致一名中国公民失联

2025-08-04

以媒:以国家安全部长首次在圣殿山区域公开祈祷

2025-08-04

澳大利亚多地举行大规模游行 呼吁结束加沙冲突与饥荒

2025-08-04

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8月3日18时联合发布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