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最強護盾】針對高碰撞、高溫及水域等高風險賽事,香港消防處救護主任協會主席王俊文透露,已制定嚴密部署,包括設立三級醫療防護網、首設「消防救護快速應變隊」巡邏、為七欖賽事進行特訓等,爭取以最全防護、最短時間送治為運動員保駕護航。◆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
王俊文表示,七人欖球賽、三項鐵人及劍擊均為高風險賽事。針對三項鐵人水域賽段,將出動水上電單車及機械人浮標,配合岸邊救護員戒備。他透露,該項目測試賽中部署了10輛救護車、2輛電單車及潛水組人員,堪稱本地賽事最龐大救護調配。
在七欖賽事中,包含救護主任、救護隊目和救護員的9人隊伍已提前在欖球總會的協助下進行了2日的進階專項訓練,組成場邊「即時醫療救援隊」,將在全運會中專職服務三日的七欖賽事。「即時醫療救援隊」可在裁判許可或緊急情況下(如心臟驟停)即時進場施救。
「從場內抬出傷者,到場邊醫務室治理,再到送上救護車,最快3至5分鐘完成送院程序。醫務室配備醫生、護士及受訓救護員,救護車上也可同步進行進階治療。」王俊文說。
常規來說,比賽場地都有「醫療點—醫務室—醫院」三級醫療救護機制,王俊文介紹,各醫療點和醫務室的數量和配置比例,因應場館大小、數量、運動風險程度等設置。醫療點為簡單的輕傷處理,如需進一步治療則可前往醫務室,一般步行1-3分鐘即可到達。若需再進一步送院,則可前往每個比賽場地的定點醫院,嚴重受傷的則將跳過定點醫院被直接送往創傷中心。
「很多時創傷中心與屬區定點醫院未必是同一間。嚴重受傷者若先送定點醫院再轉送創傷中心,恐錯過黃金時間,因此當出現嚴重個案時,醫生和救護員會共同研判,決定是否直接送患者去創傷中心,這是送院機制上的特別安排。」王俊文說。另外,醫院亦會為運動員開闢「綠色通道」,無論輕傷重傷,到院一律優先治療,「因為運動員的休息都很重要,若動輒要在醫院等待數小時,會影響運動員比賽。」
此外,部署上還創新設置「消防救護快速應變隊」,於場地巡邏戒備。應變隊約2-4隊,每隊2-3人,部署按場館規模調整,其中消防隊主要處理火警、困電梯等事故;救護隊則支援輔助醫療隊,當傷者需用藥或情況危殆需送院時介入。王俊文解釋差異:「輔助部隊急救員不能使用藥物,我們應變隊就能補足這點。」
他表示,希望這一創新設置能在未來的大型賽事和活動中繼續採用,如煙花匯演、花車巡遊、黃大仙頭柱香等,能在部署救護車外,亦部署類似的應變隊巡邏,加強群眾的救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