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就本澳中學生精神健康展開調查,發現40%受訪者屬輕微至輕度焦慮,6%為中至重度焦慮,其餘54%無焦慮。調查又發現,學業壓力依然是中學生主要壓力來源,焦慮及情緒困擾問題值得社會關注。研究團隊建議,學校及家庭應減少操卷式課業,增加休息及運動時間,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識別培訓,亦建議政府持續投入資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研究團隊舉行發布會,公布相關調查結果。(主辦方提供圖片)
聖若瑟大學社會工作碩士課程主任及是次研究項目主任盧子健助理教授介紹,是次調查涵蓋本澳7間中學,合共 1017名中學生。結果顯示,超過三成受訪學生每晚睡眠不足六小時,近三成對自己最近的睡眠狀態表示不滿意,學業壓力依然是中學生主要壓力來源,焦慮及情緒困擾問題值得社會關注。
學業壓力為最大壓力來源
報告顯示,受訪學生平均每晚僅睡7小時,當中34.6%睡眠時數不足6小時。28.5%對自己最近的睡眠狀態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24.6%表示睡眠問題已干擾日常生活。學業壓力為中學生最大壓力來源,逾半數受訪者提到課業、考試及升學壓力,其次為人際關係及自我要求。
調查發現,僅54%學生屬無焦慮狀態,40%屬輕微至輕度焦慮,6%屬中至重度焦慮。男學生在生活滿意度、焦慮、個人耐力及生活凝聚力等多項心理指標上均較女生佳,睡眠質素亦較理想。
面對壓力時,大多數學生傾向以休息、娛樂分心及社交傾訴等方式應對,主動解決問題的比例較低。逾半學生認為朋友、家人等人際支持是解決壓力的主要資源,僅極少數會尋求專業協助。超過七成學生認同睡眠有助緩解壓力,但亦有部分學生表示壓力大時難以入睡。
就是次調查結果,研究團隊建議讓中學生更坦白分享自己焦慮的來源,提早介入、減低傷害;教育者和家長應對中學生子女有更多了解和保持好奇心,多溝通、多聆聽;女性學生的焦慮比男學生高,除學業外就是人際關係,建議學校增加面對面的交流學習機會,減少個人評分測驗。
研究團隊又建議進一步多推廣不同的社會服務資源,讓家庭和青少年可以在有任何疑問時尋求支援,政府也可以考慮容許更多有效果的支援計劃得到階段性延伸;擴大及支持家庭友善政策得以實際執行,讓父母有更多時間學習和子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