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汾酒集团举办的酒以成礼——酒与中国礼文化高端学术交流会圆满落幕。
北京燕山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收藏家》杂志社法人夏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原所长、研究馆员宋平生,中国人民大学考古系原主任、教授魏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爱平等专家学者参会,纵论酒与礼。
汾酒集团相关领导参加活动,与专家学者围绕酒与中国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从考古考证到文献考据,从制度构建到精神内核,交流会多维度勾勒出酒与礼交织共生的文明图景,展开了一场关于酒礼文化的深度思辨。
讲好中国酒的故事
文化是美酒的核心生产力。
从仪狄抟土酿酒,到周天子以酒器为礼器祭祀天地、奠定“礼治天下”的制度根基;从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权谋交锋,到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万丈——古往今来无数镌刻在中华文明基因里的故事,成就了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汾酒集团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讲好白酒的中国故事,在思想的碰撞中探寻酒礼文化的时代价值,共同绘制中国酒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蓝图。
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考古发现与酒”“中国历史文化与酒”“中国古代礼仪与酒”三大议题,结合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和礼仪制度,进行了深度研讨,有多重意义。
对“中国考古的发现与酒”的讨论,是通过追溯酒的物质遗存,厘清酒文化的起源脉络与早期形态,为理解酒的文明基因提供源头性视角。
深度剖析中国历史文化与酒的关联,揭示了酒作为文化符号的多重意涵,它既嵌入社会生活肌理,又融入精神创造领域,成为映照不同时代文化特质的镜像。
研究中国古代礼仪与酒,则凸显了酒在礼仪体系中的结构性作用,它不仅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媒介,也是承载伦理观念的载体,折射出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个维度相互勾连,共同构建起中国酒文化的立体图景,为理解酒的历史纵深与文化广度提供了多维度思考框架。
同时,参会的专家学者涵盖考古研究、古籍整理、历史考据、出版传播等多个领域,也为酒礼文化的探讨和框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跨学科的学术支撑。
另一方面,汾酒作为酒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也将把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路径进一步融合,推动酒文化在当代的活化与转化,形成良性循环。
为什么是汾酒?
在历史长河的诸多美酒中,汾酒承载了六千年的酿造文明。
古老的杏花村遗址出土的酿酒器具,代代相传的酿造技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家喻户晓,都让汾酒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天然是中国酒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另一方面,汾酒凭借悠久的酿造历史、精湛的酿造技艺、卓越的清香品质,成就了“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传承中国白酒文化的火炬手、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见证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的美誉,活化与发扬中华酒文化也责无旁贷。
不只是这次活动,汾酒已在文化领域深耕多年。
发起于2016年的汾酒封藏大典,从最初的传统仪式复原,逐步演变为集文化展演、产品创新、产业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IP。从“敬天、爱人、传承”的文化内核,到古老而传统的封藏仪式,再到非遗工坊的古法酿造体验,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酒文化走进了大众心中。
连续八届的“杏花节”,让酒文化有了更鲜活的表达:汾酒品评、清香市集、非遗体验等沉浸式场域里,老味道混搭着新表达,带来满满参与感;古法酿酒体验触摸历史肌理,鸡尾酒调制碰撞味觉新意,博物馆剧本杀让千年酒事变身为可互动的故事。
消费者还能在杏花村遗址、汾酒老作坊博物馆、汾酒文化博物馆等,全面感受中国酒文化的魅力,看到汾酒的千年酒脉……
除了国内,汾酒还走出国门,在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等国家开展多项文化活动,让国际市场的消费者更直观感受到汾酒的酿造底蕴与文化魅力。
目前,汾酒已构建起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发展了80余家海外经销商、180多家免税店和中国离境免税店,其全球化布局的深度与广度在白酒行业中居于前列。
从国内深耕到全球拓展,汾酒对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已形成系统化矩阵与常态化机制。这种根植传统、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正转化为持续向前的内生动力。
此次在学术领域的深度探讨,为汾酒的文化体系注入了学术厚度与时代新意,让六千年酒脉在传承创新中愈发丰盈深厚。但这场交流会只是一个开始,汾酒还将走得更远。
正如汾酒集团相关负责人在闭幕致辞中所言:“未来汾酒将深入挖掘酒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通过加强与学术界的合作,推动酒文化研究的多维度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