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7月5日,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大赛是迄今为止文物行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共设6个比赛项目,比赛时长设定为15或16个小时。其中,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和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的比赛中,选手在赛前并不知道修复对象是什么、又存在什么样的病害,每位参赛者都面临独一无二的挑战。
在本次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参赛选手的年龄上至59岁,下至19岁。老中青三代技能人才同场竞技、切磋交流、学习互鉴。最年轻的参赛者是大二学生张玥,年仅十九岁的她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精湛的木作文物修复技艺首次闯入全国性大赛的赛场。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学生 张玥:上大学之后我就选择了古建筑这个专业,咱们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传统文化也需要有人传播。我要精进自己的技能,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手艺,更好让大家了解这个行业。
来自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吕蕊参加的是陶瓷修复项目的比赛,她的“考题”是一件南宋时期的青白釉刻花婴戏纹深腹碗。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文物修复师 吕蕊:它的难点主要在于一共破碎成了九瓣,还有三处缺损,刻划花自然流畅,在后期的修复中也要模仿这种刀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铁付德:无论什么样的文物修复,我想应该用八个字可以来总结。比如说寻证,要寻求文化遗产有价值的证据;明理,要明白自然界有害因素损坏文物的机理;施策,也就是我们要上手段做“治疗”。观效,要观察你这样做(修复)之后的效果。
我国是文物资源大国,泱泱中华文明5000余年,众多文物瑰宝需要我们能够更好的守护和传承,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文物修复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修复技艺,更要能耐得住寂寞。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专家 张立方:(修复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技能就行了,要有从一事终一生的这个概念,这样的话就是说我们是在进步,就是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