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
小麦地埋伸缩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根据农作物的实际需要,定时、定量进行灌溉和施肥,可节省大量人工。地埋伸缩喷灌具有自润滑功能,且管道和喷头均深埋于地下,伸缩杆安装间距12~16米。不用担心阳光辐射、风蚀、冷冻等环境影响,不占用土地、不影响耕种收等农机操作,还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平均使用造价低、寿命长、易安装、不影响机械化耕作等优点,可实现与物联网、智能手机、电脑、遥控器等设备连接。喷头靠水压可螺旋式升出地面所需高度,作业结束后降到地下40~50厘米。设备耐酸、耐碱、耐腐蚀,使用期限较长,一次性投入多年获益。该技术模式适用于黄淮南部不同地形地貌及大部分土壤类型,质地黏重的土壤除外。与传统地面灌溉方式相比增产20%,比漫灌节水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
二、整地播种与管道铺设
(一)优化品种布局
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配套,地力与品种产量水平相配套,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配套,高产与优质相配套”的原则,应优先选择弱冬性或半冬性品种,以充分利用光温水热资源,实现适期播种、大面积协同,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
(二)科学铺设管道
管道系统类型及管网布置形式应根据水源位置、地形、地貌和田间灌溉适宜性等合理确定。管道系统结构类型应采用开敞式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半封闭式管道输水灌溉系统或全封闭式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管道系统宜采用单水源系统布置。管道布设宜平行于沟、渠、路,避开填方区或可能产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管道布置应与地形坡度相适应。在山丘区,干管宜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支管宜平行于等高线布置。田间固定管道长度宜为90~180米/公顷,山丘区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支管走向宜平行于作物种植行方向。平原区支管间距宜为50~150米,单向灌水时取小值,双向灌水时取大值,山丘区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
(三)提高整地质量
机械深松作业深度要打破犁底层,要求25~35厘米。一般旋耕2~3年,深耕1次。建议使用集深松、旋耕、施肥、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或集深松、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播种一体机,以便减少作业次数,节本增效。小麦种植行距20~23厘米,播深3~5厘米,播后墒情不足时需及时浇水。
(四)提高播种质量
淮河以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亩播量12.5~15千克,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0万为宜;沿淮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0~30日,亩播量15~18千克,基本苗20万~25万/亩为宜;对未能在适播期内播种的,播种期较适宜播期每推迟2天,亩播种量可适当增加0.5千克左右。
三、水肥管理
坚持“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肥料相配合及氮肥后移”的施肥原则。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亩施氮(N)13~15千克、磷(P₂O₅)4~5千克、钾(K₂O)5~6千克。中强筋小麦生产中氮肥可采用基肥:追肥为5:5或4:6的运筹方式,追肥主要用作拔节至孕穗肥,实施氮肥后移,少量在苗期施用或作平衡肥;弱筋小麦宜采用基肥:追肥为7:3的运筹方式,以达到优质高产。
分蘖期土壤表墒不足,会出现次生根不能生长、分蘖缺位、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须浇水20~25米³。越冬期前后,如墒情不足,要浇灌越冬水,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春季生长打好基础,每亩灌水量以15~25米³为宜。返青至拔节期如遇墒情不足,每亩灌水量以25~30米³为宜。抽穗扬花期,如遇墒情不足,每亩灌水量以25~35米³为宜。灌浆期原则上不浇水。
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通过地埋伸缩式喷灌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喷灌追肥。拔节期根据前期施肥情况,亩追尿素8~10千克或高氮复混肥15~20千克。拔节肥施用量不足,孕穗期叶片发黄,表现出脱肥早衰的麦田,每亩追施尿素3~4千克。
在寒流或低温来临前对干旱麦田灌水,改善土壤墒情,增加土壤热容量。小麦受冻后,立即喷施速效氮肥或氨基酸、黄腐酸类水溶肥,促进小麦恢复生长。
四、化学调控
对于播种早、播量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拔节前,每亩用国光矮丰40~50克或壮丰安40~50毫升,兑水30千克喷雾,抑制小麦基部间伸长,使节间短、粗、壮,提高抗倒伏能力。
五、其他配套措施
返青至拔节期是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关键时期,当纹枯病病株率达到5%~10%时,每亩用12.5%井・蜡芽水剂150毫升,或20%三唑酮乳油35~40毫升加水30千克喷雾防治。麦蜘蛛可选用1.8%阿维菌素20克或20%哒螨灵20毫升兑水30千克喷雾。
为减小劳动强度和减少喷药次数,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可将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与预防赤霉病或防治锈病的药剂以及防治蚜虫或吸浆虫的药剂等混合在一起使用。喷药时间应掌握在晴天的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以免混合后的药液浓度高,烧伤叶片。
六、应用案例
在安徽省固镇县石湖乡建设小麦伸缩喷灌水肥一体化工程,实施小麦地埋伸缩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示范面积390亩。包括水源系统:新建200米³钢组合蓄水桶一套,从5处井水进行自动补水,补水系统单套水泵选型7.5千瓦,流量30米³/时,扬程32米。固定式首部枢纽:供水泵选用22千瓦离心泵2套;配备恒压变频控制系统,保证项目区灌溉压力恒定;过滤器选型自动反冲洗砂石过滤器+自动反冲洗叠片过滤器组合;施肥选用自动水肥一体机,具有物联网功能,含EC/pH监测,可实现自动配肥。管网系统:根据水源供水流量的情况,主管选用DE160HDPE材质输水管,支管选用DE110/DE90,毛管选用DE63;灌水器选用自动地埋伸缩喷头,流量2米³/时,射程半径14米,工作压力0.3兆帕,布置间距18米×18米。
通过项目实施,大大节省了人工,灌溉和施肥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了节水30%、节肥20%、增产20%的目标效益。
作者: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 胡芹远、陈俊阳,安徽农业大学 宋贺,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吴子峰、张军,安徽优禾节水灌溉科技有限公司 张浩,安徽蕾姆智能节水科技有限公司 胡中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