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交通运输部5月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以来交通运输领域标准国际化取得的成效。
我国在铁路轨道质量检测等领域发布了18项国际标准。另有18项国际标准已获立项并加快制定。建立了国际标准提案库,加强需求梳理和工作统筹,提交了28项国际标准提案,有力推动中国技术加快融入国际标准体系。此外,我国还培养了一批国际标准注册专家,建设了交通运输标准国际化人才库。建立了中国-印尼水运标准计量合作机制。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表示,中国标准“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累计发布交通标准外文版550余项。其中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布多领域多语种的标准外文版125项,并成功应用于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中国标准在国外认可度明显提升。
我国加快建设智能高效的港口标准体系
港口是国际贸易和物流服务的枢纽,是保障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的关键支点。在5月20日的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加快建设安全、绿色、智能、高效的港口标准体系,港口标准化建设将有利于打造全球港口协同发展网络。
目前,我国港口建设运营特别是码头建设指南、作业要求、操作规范、绿色低碳等领域形成了一整套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构建了以安全、绿色、智能、高效为主要特征的港口标准体系。据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港口码头分委会主席李义明介绍,开展港口码头作业、设施、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标准制定,通用标准,包括术语标准等;港口布局及设施配置指南、码头操作系统网络等;不同类型码头岸边操作、堆场操作、水平运输作业要求,自动化技术、电动化技术及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指南等。
加强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9万千瓦,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个,充电停车位约5.1万个,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到77.6%,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船舶超过430艘,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3%。
交通运输部将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衔接互动,开展公路水路充、换电站设施网络规划,加强与电网规划的协同布局,提升清洁能源就地保障水平。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李颖表示,持续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城市配送、港口、机场等领域应用,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卡车)规模化应用。大力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大力推进高耗能、高排放机车车辆节能改造和低碳化升级,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机场常态化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
交通运输部还将充分利用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监控中心等周边土地,推进清洁能源就近就地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零碳枢纽、港口等。加快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双向充放电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