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重袭校园

北京商报2025-05-14

校园贷,重现校园。

近日,有在校大学生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在助贷平台线上营销推荐下进行了多次贷款,额度高达上万元,用时一时爽,但直到无力还款,陷入被催收窘境,才惊觉贷款风险之大,他直言,“天天被催收被威胁曝通讯录,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生活”。

从分期到借钱,助贷再次将金融触角伸向大学生人群,然而反噬也很快到来,还款能力欠缺的年轻人,在逾期被催收后,毫不犹豫给平台打上“高利贷”“暴力催收”等恶性标签。

而这,并非孤例。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监管明令禁止小贷向大学生发放贷款的政策背景下,仍有部分助贷机构将触角伸向校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助贷重袭校园,是机构的有意为之还是风控漏洞?对此,北京商报记者也向多家助贷机构进行了采访,独家获取了他们的一些声音……

不少大学生陷入债务旋涡

“一开始只是想买双限量版球鞋,没想到最后欠了1万多。”大四学生林立(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两年前,他在一电商平台浏览潮鞋时,被平台推送的“分期借款”功能吸引。大二时,他首次通过该平台合作机构借款1.5万元,并按时还清。

初尝“甜果”后,他后续又多次尝试了贷款行为,但直到最近,他在该平台上申请的上万元贷款因断了收入来源,再无力还清。

“我也想还,但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林立无奈道,据其所述,他目前有近6000元贷款陷入逾期状态,每日都会接到不同的催收电话。“每天七八个私人号码催债,对方既不说是哪个机构,也不提供正式文件。”林立称,无休止地催收,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林立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有不少助贷机构通过电商、社交甚至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隐性导流,向大学生发放贷款,有的实际年化利率甚至超过24%。其中,平台常将风险转嫁给合作金融机构,一旦逾期,催收链条模糊,学生深受其扰。

以一头部助贷机构为例,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多位在校大学生实测发现,后者在填写个人信息、授权相关协议后,很快该机构就向多位学生给出贷款额度,金额2000元左右,年化利率达23.98%,显示放款机构为某小贷及其合作机构。

除了实测,北京商报记者在第三方平台搜索学生贷款等关键词发现,类似的案例竟高达上万条,其中大多学生反映在校期间被营销贷款,有的主要反馈所贷利息过高,达36%,还有的则称无力还款后被暴力催收,更有甚者直言遭遇套路贷,而这些平台中不少为助贷机构。

需要厘清的是,为了规范“校园贷”乱象,监管曾多次出台相关通知,明确小贷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此外,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同样要严守风险底线,审慎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并建立完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

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指出,前述助贷机构此类做法存在一定的合规性和道德风险,特别是对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说,容易导致过度借贷。作为助贷机构,应当与合作金融机构共同承担起教育和引导的责任,对于不当催收问题,更要建立健全相应客户投诉处理机制,确保催收行为合法合规。

有意为之还是风控漏洞?

校园贷明令禁止,为何还有机构屡踩红线?是有意为之还是风控漏洞?

北京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方助贷机构,也获取了他们的一些声音。其中,大多助贷机构谈校园贷“色变”,紧接着就是“否认三连”,但也有机构直言,尽管在业务风控策略上,明确禁止向在校大学生开通分期或发放贷款,但实际操作中仍有难度。

“我们不是不想查学生身份,而是查不到。”某助贷公司从业人员坦言,目前多数机构无法直接接入学信网数据,只能通过年龄(如22岁以下)粗筛客群,但研究生、专升本学生或者一些超龄群体仍存盲区。

此外,也有助贷机构称尽管已通过第三方平台接入学信网数据,但也不可避免会存在有学生贷款的行为,因此,目前大多助贷机构也会通过签署《非学生承诺函》等方式进行规避。

正如一头部助贷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用户申请阶段采用“风控识别+本人承诺”的方式判断用户是否为学生群体,是目前行业普遍采用的风控识别策略。若学生认真阅读协议链接并根据自身真实情况确认签署《非学生承诺函》,会极大程度提升平台风控识别能力,并将学生群体排除在互联网信贷服务之外。

“然而,在业务实践中,确实存在部分学生出于个人消费需要,违背平台要求,假意签署承诺的现象。这无疑增加了平台的风控识别难度。”前述头部助贷公司相关负责人称,针对这种情况,平台往往只能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如在后期发现或识别出用户为学生群体后会第一时间关闭相关服务,但这类补救在客观上对假意签署承诺的违规行为,起不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这是一笔得不偿失的生意,学生人群风险很高,我们也不想放款,但识别上确实有困难。”一助贷机构从业人员说道,目前助贷机构所服务的群体,相对较为下沉,受教育程度不高,实则无法单纯通过年龄来划分客群职业属性。

理论上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在22周岁,但真实情况下,三四线城市中,很多18、19岁的青年便可以成为蓝领职工,并且是能够提供稳定还款的优质用户。“助贷机构很难轻易放弃18—22周岁这部分客群。只能通过要求该年龄段的借款人签署非学生承诺函来规避合规风险。”助贷机构从业人员进一步称,“但实际上,我所接触过的多起学生群体借款案例,很多为了获取借款的学生,不仅会签署承诺函,还会在填写公司相关信息中找人串通,助贷机构无法就此判断信息真伪。”

尽管存在客观困难,但也不乏利益驱动者。北京商报记者在近日的实测中注意到,目前市场上就有不少机构设置的《非学生承诺函》“形同虚设”。

例如,一助贷机构在用户贷款申请环节中,采取多家机构、多份协议一键授权的方式,《非学生承诺函》被隐藏其中,并未显著提醒。

一助贷公司相关负责人称,机构涉足校园贷,一方面主要为争取未来的目标用户;另一方面,从业务实践来看,相较其他用户群体,大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征信表现,整体不良率较低,优于大盘水平。

“确实会有机构被利益驱动,毕竟大学生有消费需求且信用风险尚可,加上身份审核不到位,一些机构选择铤而走险。”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行业内确实存在绕开监管的“灰色操作”。这类行为面临合规和信用双重风险,一旦出事,损失的不只是钱,还有声誉和法律责任。

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易碧归同样认为,在监管明确禁止向大学生发放贷款的政策背景下,助贷机构将触角伸向校园,核心驱动力在于“蓝海市场”与超额利润。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旺盛(如电子产品、社交娱乐、培训、创业等),但无稳定的自主收入,且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据艾媒咨询估算,2024年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8500亿元,部分机构瞄准这一“蓝海市场”,通过“砍头息”“服务费”等隐性收费规避监管,通过实际利率远超法定上限的产品获取超额利润。

业内认为,相关机构要注意多方风险,一方面是法律层面,若违反监管政策,可能面临整改、罚款甚至取缔等处罚;另外是信用风险,学生还款能力有限,违约率高,容易导致坏账;此外还有声誉风险,高利贷、暴力催收等事件,也可能引发舆论危机,损害机构品牌形象。

持牌机构严格合作方管理

无休止的催收下,校园贷阴影仍存。学生直言,“青春梦想”遭遇了“资本算计”,那么作为金融服务方,后续又该从哪些层面查漏补缺?

易碧归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防范校园贷,在身份识别、风控审核和合作业务方面的痛点兼而有之。其中身份识别技术有限,部分平台依赖学生自主申报身份,但学生可能使用虚假信息或借用他人身份申请贷款;此外,合作业务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助贷平台与电商、科技公司合作时,责任边界不明,在违法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外包服务商或代理商为追求业绩,可能放松审核标准,甚至主动诱导学生借贷。

对此,易碧归认为,机构后续在业务规范上,一方面可强化身份核验技术。放贷前,接入学信网、社保系统等官方数据源,结合人脸识别、活体检测等技术,确保借款人非在校学生;放贷后,定期抽查已放贷客户,对疑似学生用户启动二次审核。另一方面是优化风控模型。引入消费记录、社交关系、收入水平等多维度数据评估还款能力,设置贷款资金流向领域和额度限制,缩短还款周期,降低违约风险。

“尤其要严格合作方管理。与外包服务商签订合规协议,明确禁止向学生放贷,并建立追责机制;定期审计合作方业务,切断违规引流渠道。”易碧归说道。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则进一步称,哪怕是持牌机构,也应当承担自主风控责任,不得将核心风控外包给助贷机构,对于存在诱导、欺诈大学生借贷的助贷合作方,应当及时采取惩戒措施,并将其踢出合作名单。

“在助贷新规下发过后,已有银行、消金公司陆续披露助贷合作机构与合作产品信息。建议持牌金融机构尽快响应新规开展披露动作,承担合作机构管理责任,同时,后续大学生群体如对标持牌机构官方渠道发现并无贷款合作,或假冒相关机构进行放贷,可向有关机构与部门进行投诉。”苏筱芮称。

美国共和党法案拟拨款465亿美元强化边境管控 计划年驱逐百万移民

2025-05-14

以军官警告加沙封锁或致饥荒加剧 国际机构称195万人面临粮食危机

2025-05-14

中国代表呼吁采取紧急行动结束加沙人道惨剧

2025-05-14

印度旁遮普邦17人因饮用有毒酒精饮料死亡

2025-05-14

阿尔巴尼亚执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2025-05-14

金正恩观摩朝鲜人民军各兵种战术综合训练

2025-05-14

美国明尼苏达州发生山火 过火面积超80平方公里

2025-05-14

特朗普说将下令解除对叙利亚制裁

2025-05-14

以色列称将“全力进入”加沙 哈马斯目标遭“精准打击”

2025-05-14

乌拉圭前总统何塞·穆希卡去世

2025-05-14

强降雨引发洪水 美国马里兰州一小学被紧急疏散

2025-05-14

李家超誠邀科威特來港設立投資局 冀促成與海合會國家簽自貿協定

2025-05-14

干热风来袭 如何抗旱保灌稳农业生产?

2025-05-14

四部门印发《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

2025-05-14

西貢一小學女老師墮樓 昏迷送院

2025-05-14

大圍站兩乘客疑因排隊起爭執 躺臥月台引圍觀

2025-05-14

刷新纪录!页岩气成为我国油气增产的重要接替区

2025-05-14

第一观察·现场|中拉团结合作再启新程

2025-05-14

大藤峡工程累计发电量突破200亿度

2025-05-14

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 三个维度看中国先进制造业突围向“新”

2025-05-14

坠崖救援如何操作?看太行山区“硬核”救援演练

2025-05-14

“中国化妆刷之城”变局中寻新机 多家外贸企业“多条腿走路”

2025-05-14

看大项目里的新亮点 一季度税务数据折射投资活力

2025-05-14

深市上市公司加大研发创新投入

2025-05-14

“万人疯抢”的爆款可能是刷出来的?警方破获一起刷单案

2025-05-14

赖清德上台将满周年,7.8万人网络投票:超八成对其执政不满

2025-05-14

直击中国平安股东大会:120分钟、29个提问聊了什么

2025-05-14

中国平安股东大会回应分红、寿险改革等话题,马明哲称“股东的每一分钱都很重要”

2025-05-14

多户股东失信 赣州银行上市之路添阻

2025-05-14

银行多维赋能低空经济 信贷、股权投资、金融租赁齐发力

2025-05-14

断层式领先VS盈利承压:民营银行冰火两重天生存实录

2025-05-14

加速布局科创债市场 银行理财筹谋产品“上新”

2025-05-14

“双降”打开银行理财新窗口

2025-05-14

富滇银行行长曾晓松任职资格获批

2025-05-14

乐山市商业银行行长李映军任职资格获批

2025-05-14

河北枣强农商银行被罚130万:因发放贷款不合规等

2025-05-14